回到生活,才是開始真正的閉關

回到生活,才是開始真正的閉關

文:堪布羅卓丹傑(創古文化總監)

堪布丹傑

記憶中,模糊又深刻的尼泊爾

尼泊爾是一個色彩繽紛的國度,多元化的種族、宗教信仰、文化,反映在當地人們的食衣住行上,更表現在諸多藝術品上。例如,開始於公元四世紀左右,對於藏、漢各地建築、雕刻、鑄像都有深遠影響的尼泊爾銅佛造像藝術,千年流傳至今的高超工匠技藝,現在仍可在當地許多古城中的釋迦族工藝師家中見到。

1997年,我初次來到尼泊爾,披上藏紅色的僧服,跟隨創古仁波切出家。現在模糊記得當時的一些點點滴滴,例如寶大大佛塔的寧靜佛眼,創古仁波切的溫暖笑容,一位孔武有力的喇嘛為我緊緊束上僧服腰帶的窒息感,然而在寺院第一次午餐中,辣到不行的咖哩土豆和鹹味豆片湯,對於在台灣只吃過帶有甜味的日式咖哩和甜綠豆湯的我來說,更是印象格外深刻。

後來我才知道,在尼泊爾古老佛塔周圍可見的大大小小藏傳佛教寺院,大多是在1959年後,從藏地來到這裡的喇嘛們所興建。我跟隨的創古仁波切來自青海玉樹,是當年背井離鄉的人潮中的其中一位,他先抵達不丹,後來在第16世法王噶瑪巴興建的印度錫金隆德寺任教,之後在尼泊爾多處興建佛學院和閉關中心。

在喜馬拉雅山,安靜下來

距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東方約40公里,車程近兩個半小時的南摩布達,遠眺北方喜馬拉雅雪山的長狹山脊上,創古仁波切於1978年興建了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的閉關中心,至今寺院群逐漸形成,有創古札西卻林寺、四加行閉關中心、佛學院、創古醫療站和創古蒙哥地中小學分校。

那裡是我記憶中很重要的一個聖地。不只是因為有雪山、佛塔、寺院這些聖地標配的存在,也不是因為有手拿念珠、穿著僧服的喇嘛,或者繚繞的香煙和沉穩緩慢的誦經聲,而是因為有一種氛圍,讓當年18歲的我,初次體驗到發自內心的寧靜。那裡的天空很安靜,山很安靜,樹很安靜。寺院裡的僧人,不同單位有著各自的作息時間,都很有規矩。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貼近大自然的生息,加上傳統藏傳佛教寺院的戒律和規矩,讓來到這裡的每個人,安靜下來。

鮮花、綠葉、蜜蜂,以法相聚

2017年,在創古文化的主辦之下,同樣在我當年出家的涼爽十月裡,和來自台北、台中、馬來西亞、香港、上海、西安各地的十幾位城市人,在南摩布達創古寺大殿一隅的度母殿裡,跟隨高齡85的創古仁波切聽聞了一次《修心七要》。仁波切像一朵芬芳的鮮花,在課程裡的戒師、領唱師、譯師、兩位照顧學員起居生活的尼師、隨行的攝影師、度母殿的香燈師等等,像是鮮明的綠葉,而精進的學員們,則像是歡喜的蜜蜂,透過聽聞和思惟採集佛法的花蜜。

仁波切第一天提醒大家:人身難得,稍縱即逝。世間短暫快樂的背後,其實是苦。唯有實修佛法,以慈悲和智慧勇於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才是今生最重要的事情。我相信,經過這次的課程,學員們都帶著滿滿的花蜜回到了城市,然而那才是真正閉關的開始。能夠在生活中以佛法應對,就是品嚐到了花蜜,才是真正體會法味的時刻。

期待創古文化在2018年能夠再次舉辦這樣的法宴,期待和學員們的再次相聚。


2017年尼泊爾修心七要課程合影
∣天空很安靜,山很安靜,樹很安靜。

我們像歡喜的蜜蜂,採集了佛法的花蜜。∣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