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前先減弱負面慣性

修心前先減弱負面慣性

主講:堪千創古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

從《修心七要》的結語「由昔修業醒,自眾信為因,能輕苦譏毀,請調我執教,今死亦無憾」中可知,切喀瓦尊者之所以對佛法有興趣,都是他過去修持的善業醒覺了。這種機緣對一般人普遍難得,因此對佛法有興趣的人,我認為還是要回到動機,才有可能觸發前世的修持,讓學佛之路更加順遂。

《修心七要》第一句偈言「首先修前行」裡的「前行」,就是讓心開悟的動機,指的是「轉心四思惟」,也就是「暇滿難得、人生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共加行。

為什麼修心時要從前行開始?因為佛法初學者往往有很強的慣性,譬如對世間很多東西放不下、對今生很多事有貪著。它可能讓你不想學佛;也可能讓你在學佛時,因懶惰、貪著無法精進;或者你精進了,卻因慣性無法延續,無法成就圓滿的佛果。以下四個共加行,是我們修心前需修的前行,也是用一生修持前,必要的準備功夫。

第一個共加行是「暇滿難得」。人身真的很難得,得到暇滿的人身(註:遠離八無暇和具足十圓滿的學佛善緣條件)更難得。因為我們沒有投生成其他動物,我們投生成人。客觀來說,其他動物的生命是很辛苦的,但最辛苦的是牠們沒有人類的智慧,而我們投生成有智慧的人,這就是最難得的地方了。不但投生成人,又有智慧,甚至去思惟、學習佛法,是很不容易的。

堪布丹傑


第二個共加行是「人生無常」。也就是說要隨時有無常的警覺性。未來會怎麼樣真的不一定,無常的警覺性能幫助你珍惜當下,現在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就盡力地修持,不要想著未來再修。佛陀告訴我們,擁有無常的警覺性有三個好處,它是遇到無常時,讓你學佛的入門或助緣;它幫助你在學佛時可能產生的惰性中,把握當下精進修持;它是你最終得到的結果,因為把握當下,所以得到佛的果位。就算沒有得到佛的果位,也沒有浪費每一次機會!

第三個共加行是「因果不虛」。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是要先瞭解因果,當你瞭解因果就可以止惡行善,這包括了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還有內心的動機。起心動念不要傷害到別人,還要更積極地利益到他人,在行為上,各種能利益他人的都要做;在語言上,粗口、妄語又或者挑撥離間的話都不要說,因為你說這些「不善」,不只會傷害他人,同時也在傷害自己。

第四個共加行是「輪迴過患」。所謂輪迴世間的本質是苦,這裡的苦,是指一切的本質是苦,但卻不代表就沒有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就算看到的是快樂,最終還是會轉變的,這也是一種苦,叫壞苦。所以要出離各種擔憂、過患與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它能幫助你不僅是今生,連來生都不擔憂。
2017尼泊爾祈福點燈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