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丹傑:認出你的心

堪布丹傑:認出你的心

堪布丹傑

心在哪裡?為什麼要認識心?八世紀的大成就者─寂天菩薩的偈言提到:「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未能究其奧秘的話,任何看似離苦得樂的作為,也僅止於外在世界,最終也是缺乏意義地四處漂泊,而未能向內證得智慧圓滿。

其實佛法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脫自己和解脫一切眾生。要證得解脫的智慧,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心,接著要管理心、調伏心,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管理的不是別人的心,是「自己的心」。

什麼是心?

心的本質是「明而覺」。剛剛引導大家專注地看三位堪布共演的小劇場,問了大家觀察到什麼?這個就是「明」,有意識的觀察,如果保持在一個清淨的狀態,回到心的本來樣貌,心就會是無限的開闊。剛剛也問了大家感受到什麼?這個是「覺」,是我們由外境所能夠接受、領受到的。一個保持明而覺的心,能清楚的辨識外境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不會隨境散亂。

如何才能駕心就熟?

我們本來就俱足了明而覺的菩提「心」,這個本來「就」如是的心,需要我們漸漸的熟悉它,使它成「熟」,因此,關鍵在於如何「駕」心,讓心走在對的路上。要駕馭心,也就是找回自己的菩提心,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自利、利他、二利。

「自利」的部份,要靠「聞、思、修」,我們專注地聽聞佛法,時時思惟並且在生活中修持。要提醒自己不散亂,警覺自己是不是不在當下,因為一顆散亂的心,就像倒置的碗,縱然有再甘甜的泉水,也無法倒進碗裡;也要警惕自己,不要帶著惡心或煩惱去聆聽;最後也要牢記聽聞的內容,如果沒有提醒自己去記,就像用一個破洞的碗盛裝東西,總有疏漏。

「利他」可以靠「講、論、著」,用各種型式的分享、討論來影響他人,透過講說佛法、辯論立於彼此的修習,或是用著作去傳遞智慧的意涵。「二利」的基礎是「慧、毅、善」,分別代表智慧、紀律、善心,智慧是奠基於修習的知識之上,紀律代表著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是一個承諾,也是循序漸進的持修。

我們聽聞了修心的方法,如果沒有持續的提醒自己,有空檔就滑手機,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事物上,而沒有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持續的觀察它,這時菩提心就會是斷線的狀態;或是我們自知這個心是原本俱足,便沒有警覺的去覺知、操練,覺得自己很忙而帶著「等一下再練習」的心態,這個菩提心就被關掉了。所以說「駕心就熟」,就是要像健身一樣,有毅力、不間斷的練習。

記得當初在念佛學院時,《入菩薩行論》我考了98分,卻發現成績不好的同學,反而能真正無私的對待他人,焦急的問了仁波,仁波切卻緩緩地、溫柔的告訴我:「慢慢修,快快到。所以,心的管理急不來,不是像面對考試一樣的在短時間內快速學習就能達到的,唯有細水長流地放慢腳步,落實到每一天的生活,才能夠真正「駕心就熟」,走向利己也利他的解脫之道。

堪布羅卓丹傑創古文化總監

堪布羅卓丹傑

曾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研習漢傳佛教,1997 年19 歲時開始追隨第17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出家,2003年獲創古仁波切授與「堪布」學位,2016年臺灣大學EMBA畢業。現長期擔任第17 世大寶法王、創古仁波切等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並從事佛法教學和藏中筆譯等工作。

翻譯作品:《四加行,請享用》《愛的六字真言》《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練習坐,找到心》《密勒日巴的老師說》《不動佛》《慢慢走,快快道》《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打開月光童子的佛法寶盒》《修心》《轉心》《生死間,與願同行》等書。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