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心的幻術

認識自己——心的幻術


心識與本智

(▴攝影:Wei Wei)

為什麼要瞭解心識?
因為一切的根本源自於心
瞭解心才能真正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才能真正知道
原來,本智早已讓我們
一切具足、圓滿

講述: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時間:1998年
地點:德國


認識自己——心的幻術

心識

(▴攝影:Jangchub)


聽法的時候,為了讓法能夠有作用,也為了之後的思維和修持能夠究竟圓滿,各位首先要具備菩提心的動機,也就是發願: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因此我要聽聞和修持佛法。

輪迴幻相的根本

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是心識和本智。首先,我們為什麼要瞭解心識?因為輪迴當中各種錯亂幻相的根本就是心識。對於輪迴的各種顯相,不同宗教、思想有不同的認知,有的認為是由神創造的,有的認為是外在本來實有的。但佛教認為,這一切的根本是心。因此,佛教最開始,幫助我們確認了知萬法都回歸到心,也就是萬法唯心。

但是,要瞭解萬法唯心並不容易,例如前面這張桌子,我們會認為桌子不是心,它是木頭做成的,而這根木頭,是來自於一棵長在森林中的樹木。換句話說,木頭剛開始是從外在實有的,才慢慢變成了前面這張桌子,怎麼會是內心所造成的呢?

萬法是由心比較,造作出來的

換個角度來說,要瞭解萬法唯心也並不是那麼困難。舉例來說,一個本來定價為五塊錢的東西,如果我們花三塊錢就買到了,會覺得這實在好便宜;如果花八塊、十塊才買到的話,就會覺得很貴;如果花上十五塊、二十塊才能買到的話,就會覺得真的是太貴了。但是,如果這個東西實際價值是一百塊,如果用十塊錢買到就會覺得非常便宜。所以,價值的昂貴或便宜是相對的,而這都來自於我們的心的造作。

再例如面前的這幾朵花,例如甲花和乙花比較之下,會說乙花比較大,甲花比較小,無論誰看,都會看到一樣的情況。但是,如果再拿一朵比乙花還大的丙花來的時候,乙花就又變小了。其實,乙花本身沒有所謂的大或小,而是我們的認知有時以為它是大的,有時以為它是小的。因此,我們會說乙花是心的顯現,當自心以為他是大朵花的時候,就是大朵花,自心以為它是小朵花的時候,它就是小朵花。

難陀的太太比誰美

再以美醜來說,佛陀的本生傳當中提到一段關於佛陀胞弟—難陀的故事。難陀因為自己的太太孫陀利長得太漂亮,覺得自己放不下她而無法學佛。一天,佛陀問難陀:「你覺得孫陀利漂亮嗎?」難陀說:「當然呀,她可是全印度最漂亮的女人。」佛陀聽完,隔幾天後帶著難陀走到林間,指著遠處的一隻猴子說:「那隻猴子和你的太太孫陀利比,哪一個好看?」難陀驚訝的回答說:「這還用問嗎?根本沒辦法比的呀!我的太太可比這猴子漂亮百倍、千倍、萬倍呢!」再隔幾天後,佛陀以神通力帶著難陀到了天界。「難陀,天女和你太太哪個好看?」佛陀指著其中一位天女說。「哎呀!跟天女一比,我的太太就就跟猴子一樣了呀!」因此,美醜也是心的分別造作出來的假相,並沒有任何真實性。

分析後沒有真實

所以說:長短、大小、美醜等等,一切都是自心造作出來的假象,並沒有任何外境實存。不過,我們可能還是會想:「喔!或許長、短這些的確是人心主觀而造成的差別,並非真實。但是,外在的這些事物,例如桌子、椅子等等可是真實存在的呀!」其實這一切也都是心相的一種顯現,並非真實。例如我的手,我自己也覺得這是一隻真實的手,是我的手,你們也會認為:是的,那的確是一隻真實的他的手。這隻手還是有作用的,能夠寫字、拿東西等等。的確,在沒有經過分析觀察的情況之下,這隻手好像真實的一樣。但如果我們去觀察分析一下,會知道手並非真實存在。例如:如果我問:「這是手嗎?」(仁波切抓著自己的拇指)你們會說:「不是,那是拇指,那不是手。」(仁波切依序抓著食指、中指等一一詢問)最後你會發覺,手是由五根手指和許多元素和合而成的一個東西,手並不真實存在,手只是自心造作的一個概念。

你可能會說:「嗯,手不存在,但是拇指還是存在的呀!」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作分析拆解。「請問這是拇指嗎?」(仁波切指著拇指的指甲)你們會說:「不是,那是指甲,不是拇指。」這樣依序分析會發現有一個指節、兩個指節等等,那些都不是拇指,而拇指並不實存,其他指頭如此分析下來也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心卻在手或各個指頭不實存的情況之下,誤以為是真的,其實一切都是心的造作。

顯相為心

因此,這樣的分析方式可以套用在所有事物上面,所有被我們安立名稱的事物,都沒有一個實存的基礎。我們可能又會問,「既然如此,心又是如何造作或顯現出如此真實的外物呢?這有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夜晚的夢境中可以夢到比房間還大的大象、駱駝一樣,而這些夢境中的動物是真實存在嗎?牠們都只是夢裡的幻相,但是夢裡我們看到大象的耳朵、長鼻子、皮膚、尾巴等等卻是栩栩如生。因此,我們可以說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切事物,也是如夢如幻一般。

以上就是「顯相為心」的意思,我們愈去思維,愈能夠瞭解到輪迴的一切都只是心的幻相而已。自己之所以經歷輪迴中的各種痛苦,都是因為執著這些幻相為真實而導致的。有了這樣的確切認知之後,進而透過禪修加深了悟,最終就能平息一切苦難。

一切問題在自心

有的人以為,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掌握在神的手中,如果得罪了神,就會受到懲罰,招致苦難,但如果供養、讚歎神,就會得到神的賜福。這並不是佛教的看法。佛教從根本上去觀察痛苦,發現一切出自於自心的錯亂,以為一切幻相為實有,因此佛教的各種修持法門,都是用在對治、平息自心的錯亂。

大多數的現代人,一直向外追尋著快樂,以為快樂是從外在可以得到的東西,因此發明了各種新穎的科技產品,想要得到滿足。這些物質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暫時的慰藉,但是我們的經驗是:東西愈多反而使心靈愈空虛、愈痛苦。原因在於,我們並沒有從痛苦的根本去下手解決。佛教的禪修法門,奠基在一個重要的認知之上,也就是知道一切問題都出自於自心,唯有向內了悟自心,才有可能根除煩惱、痛苦。

面對是唯一的方法

再例如在身邊如果有一條繩子,由於近視沒戴眼鏡,或可能是光線的問題,我們把繩子誤以為是一條蛇時,心裡就開始產生恐懼的念頭:「如果被蛇咬了怎麼辦?一定會很痛的!」但仔細想想這些恐懼和痛苦出自哪裡呢?都是出在於自心的錯亂。而這時候向佛菩薩和本尊祈請或發願都是沒有用的,或者拿把刀子在手上要對付蛇也是沒用的,唯一能消除恐懼的方法,就是面對這條繩子,好好去看看它到底是什麼?

如同以上的比喻,生活中我們需要面對各種情況,做各種好惡的判斷,放不下貪著,又習慣以負面情緒對待各種不喜歡的事物,這些煩惱的生起,就造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痛苦不可能藉由外在神明的保佑,或者製造武器而消除,唯一的方法,是向內透徹的明瞭自心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出離痛苦。

心的本質

以上確認了萬法唯心,那麼心又是怎麼樣的呢?心在身體裡面嗎?如果是的話,是在頭部、胸部還是在哪裡?或者心並不在身體裡面,而是在身體外面?這樣去問,最後你會發現,找不到所謂的心。因此說:心的本質是空。

既然心是空,那為什麼又會出現這麼多幻相呢?在第三世噶瑪巴的著作《辨識智論》當中有提到,這都是因為八識的作用而產生的。八識可以歸納成三類,一類是第八識藏識,一類是第七識煩惱意,再一類是前六識。無論是八種心識或三類心識,這些心識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而是在相上有所不同。

第八識——藏識

第八識藏識的特質是,它可以展現出各種顯相和念頭,因此稱為藏識,意思是含藏、顯現一切心識的基礎,無論是前六識或者第七識都是從它而生。平時無論有沒有生起妄念,那不會斷滅、一直延續的一種心識,也就是藏識。

第七識——煩惱意

從第八識藏識生起第七識的煩惱意,什麼是煩惱意呢?指的是平時無論有沒有生起我執,那一念有「我」的想法,就是煩惱意。例如無論是睡眠中、工作時、行住坐臥時,那一念微微的「對『我』是不好的」、「對『我』是好的」的「我」的執念,就是煩惱意。

六識

從第八識藏識和第七識煩惱意生起並開展的心識,稱為六識。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向外的心識,而第六識意識是向內的意識,如各種顯相或分別妄念。向外的意思是,如眼識見到色法,耳識聽到聲音,鼻識聞到香味,舌識嚐到味道,身識感受到觸法,這五識顯現出的是向外的對境。然而,這五識只是顯現而已,沒有任何執著,是第六意識在作各種「好壞」、「善惡」的分別執取,進而造作出整個輪迴的幻相。

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第六意識的判斷分別,加上第七意識的「我」的執念,就會產生各種煩惱,造作各種業。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修持的關鍵就在這裡,想要消除煩惱,就需要透過禪定,轉換第六意識的分別和第七識煩惱意的自性,將其轉為五智。

問與答

問──
請問仁波切的開示,依據的是唯識宗的看法嗎?

答──
一般來說,在印度的佛教分為四個派別: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這次的課程主要和實修有關,因此,就實修的角度而言,同時採用唯識和中觀的見解是比較好的。當然這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而言,而就小乘來說,則需要同時採用說一切有部和經部的見解而作修持,這時如果批評見解的優劣,並不是太明智的作法。

例如先依據唯識宗的見解,告訴我們萬法唯心,幫助我們確切瞭解一切顯相即是心性,而心性為空的見解,可以說就是中觀的見解。所以,從實修的角度來說,一方面依據密乘大手印的方便法,一方面加上經乘唯識、中觀的見解,如此顯密雙融而修是最好的。因此,這時候並不需要再刻意分別說:「這是唯識宗的看法,那是中觀宗的看法。」唯識和中觀的結合,將能夠幫助一位行者的修持得到開展。

問──
請問不清淨的心識和清淨的本智,都是出自於藏識嗎?清淨和不淨的差別在哪裡?

答──
一般來說,心的自性為明,但若失控落入了執著,就會成為不淨。如果在明的狀態下沒有失控,而能安住於對於心性的如實了悟的話,那麼八識就成為清淨。

問──
大圓滿有一個用詞是本覺(rigpa),和這次的主題有什麼關聯性嗎?

答──
藏文中的「rigpa」有許多意思,有時就是指心,有時是指般若智慧,而在大圓滿當中,這個詞指的是對於法性實相的如實了悟,因此要看用在什麼時候。回到我們的主題「心」,一般而言,心的自性是「明」,但如果在認識「明」的方式上錯誤了,錯亂就會產生。將繩子看成繩子,或將它誤認為蛇,從認識的能力上也就是「明」上來講,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正確認識與否而造成的結果卻有著很大的差異—誤認為蛇會帶來痛苦,正確了知其為繩子就不會有什麼痛苦。所以,修持的關鍵就在於對於自心的根本—本覺是否明白—明白了,就是離苦、解脫;無明,就會招致痛苦。畢竟繩子和蛇的比喻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幫助我們釐清一些觀念而已,真正實修起來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強烈了,了悟心性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問──
如果繩子真的是一條蛇的話,那會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呢?

答──
誤認為繩子為蛇的比喻,是在告訴我們輪迴一切都只是幻相,並沒有任何真實性。也因為是幻相,所以可以將之斷除,從輪迴當中解脫。只要我們諦觀自心的實相,或者外在事物的本質,就會瞭解何謂幻相。這是這個比喻的用意。當然如果真的是一條蛇,那當然就趕緊逃跑(仁波切笑),或者用各種方法將牠趕走,但如果只是一場誤會,對治的方法就只能是去觀察真實情況是什麼。

問──
煩惱意是屬於第七識,但在八識的三類中是屬於第二類是嗎?

答──
是的。第七識煩惱意是指一種很細微的我執,是平時都不會忘失的一種我執,這種我執遍於前六識當中。有時第六意識也會有我執,但那是比較清晰和強烈的。

問──
煩惱意和煩惱的關係是什麼?

答──
煩惱生起的根本是煩惱意,但現在我們生起的貪、瞋、痴等等煩惱,主要是從第六意識而產生的。

問──
請問平時我們會有一些沒有原因就突然生起的情緒,例如瞋怒等等,這是從哪一識生起的呢?

答──
這些應該是從第八識而產生,是第八識中的不良習氣。雖然第八識的本身並不是煩惱,但是習氣都存放在其中。第七識只是細微的我執,並沒有夾雜貪、瞋、痴。

問──
煩惱和妄念是同一個東西嗎?

答──
煩惱的本質就是妄念,所以可以說就是妄念,而只要是妄念,都是第六意識的產物。

問──
顯相是否實存於外在?

答──
以見解上來說,境、心兩者都不實存,都是空性。然而世俗顯相出現的過程,首先是由心開始,然後是由細到粗的顯相,例如睡夢當中,各種的妄念想法會先在睡眠中出現,當這些妄念愈來愈清楚,就成為外在的顯相,也就是各種夢境。從顯現生起的方式上來看,境非實有,都是由細微的心識出生的,因此或許可以說心識事實有的,但究竟來說,畢竟那也只是一場夢,所以心識本身也是空性,並非實有。

問──
請問空性和心性是同一個東西嗎?

答──
空性、法界、法性從本質來說,和心性沒有不同,但是,空性並不具備明分的部分,心因為有能知、能明的能力,所以說心是有明分的。然而,從事物、顯相上來看,空明兩者是俱存的。密勒日巴尊者曾說:「輪迴一切顯相皆是經典。只要懂得正確的觀察,都會向內了悟而對自己的修持有所裨益。」同樣,各位如果能夠好好觀察自心,去體會自心的空和明,我相信,慢慢就會瞭解內心的世界。

問──
一位了悟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瑜伽士,在觀看一張桌子的時候,和我們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答──
基本上瑜伽士和我們凡夫所看到的這個桌子的形狀、顏色等等都是一樣的,但是瑜伽士因為了悟明空不二的本質,因此不會對於事物有任何貪著。但我們凡夫會以為這個桌子是一個真實的事物,而且是一張名貴的桌子,因此生起很大的貪著。了悟的瑜伽士會視這一切如同夢中的影像一樣,知道它如幻的本質,因此面對生活中各種事物時,都能隨遇而安。(仁波切笑)

問──
如果一切都是心所現,那顯相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怎麼還會有東西被感知呢?

答──
是的,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問題。我們通常以為,如果不實存,就是什麼都沒有。但是,心實在是非常特別的(仁波切笑),它就是那麼奇怪,顯相並不真實存在,但心卻能夠清晰感知得到。舉例來說,夢中的大象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無論是大象的鼻子也好,尾巴、象牙也好,都完全不是真的,但是夢中你卻會理所當然覺得大象是真實的,甚至所有在夢中的人也都會信以為真,但事實是連一根大象的毛都不存在。

就心本身來看也很特殊,說它有似乎也可以,說它沒有似乎也可以。例如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有心,但是當我們向內觀心,不斷去經驗、感受「心在哪裡?心是什麼?」的時候,會發現找不到所謂的心,你沒辦法說:「喔!我找到了,這就是心,心就是這個樣子。」這被稱為是心的空性。然而,心並不是完全沒有,因為你還是會起念,例如瞋心的妄念生起時,生理上都會有反應,可能變得臉紅脖子粗、全身發抖,但如果那時你去觀察一下那個瞋心的妄念,會發現什麼都找不到。這就是所謂的「空」。

▸延伸閱讀◂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