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不在紙上──堪布拉布指導「修心」閉關課程

佛在心中,不在紙上──堪布拉布指導「修心」閉關課程


堪布拉布

學佛,就是吃齋念佛?禪修,就是坐定不動?誦經,才能了悟智慧?
當代閉關嚴師堪布拉布,顛覆你對佛法的想像!

2019年7月2至4日,堪布噶瑪拉布親臨加拿大多倫多創古文化據點,帶領為期三日的「修心」閉關課程。
課程中,堪布拉布一如既往的犀利,直指「學佛的誤區與基礎」。堪布拉布特別語重心長強調,「佛在心中」而不是在紙上、文字上,學佛越久,越無法感受「佛在心中」這就是非常大的問題。學佛是要往內心走,如果學習態度跟方法弄錯了,變成是向外學習,那麼即使再精進,都只是在學世間的一門學問,再努力學都不會有任何的進步,甚至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有心向佛,就不需要學識淵博、熟背經典,更不需要有派別芥蒂、過多束縛,只要願意練習,就能在生活中重拾信心,走上真正的修持之道。

日期:2019年7月2至4日
地點:加拿大多倫多創古文化
講述:堪布噶瑪拉布
藏中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Nancy
聽打:邱辳溱
整編:賴純美、陳惠珍



●學佛的誤區與正見


學佛誤區
學佛誤區

【╳ 誤區】用學電腦的方式學佛

首先,我覺得在佛法學習上最困難的,我觀察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很多的佛教徒、佛弟子,他們的學習就是把學習佛法當作是學習世間的學問一樣,就像學怎麼使用計算機、怎麼用電腦一樣,只是努力的念誦、背誦經典,學習如何解釋這些文字,會解釋這些文字之後,就有一種感覺「啊,我懂了!我懂什麼是佛法了。」

就佛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過程和狀況,是很不正確的。因為,世間法的學習都是向外的,是在學習一個外在的知識,並不是向內的。如果把所有佛法的經典,當作外在的東西,會發現學再久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佛法跟你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原因是什麼?因為佛法真正在說的,其實是跟「你」息息相關的東西,是你的「心」,而不是外在的知識。

【●正見】學佛是向內探求

談到自己的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相貌上的心,一個是本質上的心。什麼是相貌上的心?是我們很容易能夠察覺到的,譬如說我生氣了、我不高興了、我嫉妒了、我煩惱了,我執著了、我很貪著了,這些都是你的心所展現出來的相貌。

什麼是本質上的心呢?就是自心本來的樣子,在佛法中本質的心有很多的說法,比如「光明」等等,但整個佛法談到心的重點,是要我們向內去了解自己,要真正認識自己的心。只是認識經論上的文字、精通了所有的論典,跟認不認識自己、認不認識心是兩回事。很多人學習了經論上的文字,可以作很多文字上的解釋,就以為是懂佛法了,這樣的學習對於認識自己本身沒有任何的關係,是錯把學佛當成是一種向外的學習,而沒有向內。

【╳ 誤區】越修變得越我慢

根本上學習的態度、方法上就搞錯的人,做的都是向外的學習,跟心無法結合,即便很努力、很精進,但結果會怎麼樣呢?就是會變得很我慢。

為什麼會變得我慢呢?因為以為自己會解釋很多佛法經典上的文字,就覺得自己都知道了,覺得自己懂很多了,所以就會變得傲慢,這是第一個現象。第二個現象就是會變得對佛法不再有感覺,不再有信心了。原因是什麼?因為學了這麼久,自心卻沒有任何一點改變,這樣慢慢的就會對法沒有新鮮感,慢慢的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傲慢也好,或者沒感覺也好,沒信心也好,這都是一種「你的心,不斷向外學習而產生的一個結果,沒有跟你自己的心結合。」

【●正見】佛不在文字上,在心中

我們學了再多佛陀所說的內容或文字經典,那都是「佛的經驗」,不是「你的經驗」。但是,如果你能發現佛法或這些經典其實是在告訴自己「我是怎麼回事」、「我哪裡不對勁」,「我的很多念頭或煩惱是哪裡對了、哪裡不對?」能這樣稍微捕捉到向內的探詢後,就會發現跟向外學習有所不同,進而可以調整自己不對的部分,持續修持自己對的部分。

佛法的藏文唸作「確」,就是「改變」的意思,也就是聽了佛法、學習了佛法,在身體、語言、心意上,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有沒有使心改變?如果能發現問題,而且心有改變,這才是學習佛法。

懂得向內修持的人,對佛法的學習會非常有興趣,而且會對內心的改變很精進,哪怕只是聽到一點、學到一點,都會知道是在講自己內心的事情。我們都會說佛在心中,不會說佛在紙上,佛在文字上。所以我覺得真正要學習佛法的,這是第一個基礎,一定要先注意到、抓到重點,否則一昧努力的學習也不會有任何進步,甚至還可能會有很大的傷害。

●基礎態度:學習佛法要如生病求醫


學佛如求醫
學佛如求醫



正確學習佛法的第一步應該怎麼做呢?佛陀說,一個初學佛法的人必須有這樣的態度:老師或上師就像是醫生,法就像是藥,再來就是要把自己當成病人,這樣子去想。

大家都有看病的經驗,生病時會去看醫生,看醫生時你覺得醫生對你的態度會是怎樣呢?醫生應該會想「這個人會來看我,應該是他病了」,醫生關注的是病人不曉得哪裡不舒服了,可能是哪個部位出問題了,他會問病人有哪些症狀。病人則一定是覺得我哪裡不舒服了,但是又搞不清楚到底哪個部位出問題,只是覺得自己生病了,會把自己的症狀很清楚的跟醫生說。

接著醫生檢查之後就是開藥,或是覺得手或腳哪個部位不行了要手術,或者說很嚴重的病,如腎、肝需要開刀,這時醫生要病人怎麼做,病人就會聽,會希望自己康復。這就是醫病間相互的關係。

從佛法上來講,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如果真的有將老師當成醫生,就會很清楚上師他真正關心你的是什麼。上師是醫生的話,關心的是每一位弟子心理有哪些問題,哪裡生病了。疾病有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一種是心理上的。佛法專門醫治的就是你「心理上」的問題。雖然表面上師是在講述佛的經典,或是在講一個道理,但那不是他最重要的事,他真正關心的是你心理上的煩惱,所以透過經典、文字只不過想幫助你更瞭解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上師可能看到你身體上、行為上有不對的,告訴你不能這樣做。又或許他會指責你的用詞和說話態度不行,讓你知道這樣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等等。上師會不斷的關心弟子的身口意哪裡出了問題,而弟子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病人,所以來求醫,就會對上師的指責表達感謝,或是會承認自己錯了。

●修行的環境:好環境讓修持能夠穩固


學佛的環境
學佛的環境



我覺得學習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環境,修持的環境很重要。當然,如果你自己的力量已經很足夠了,譬如說,你的出離心、你的精進、你自己本身的修行已經很扎實,那麼你就不需要依靠外在環境來規範你;但是,如果自己的力量沒有那麼足夠,通常都需要外在的環境來幫助修行。

什麼叫「修行的環境」?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一早醒來張開眼睛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都是在精進的、在修持的人,這對你來說就是非常大的鼓勵,這就是一種修行的環境。再來就是,這個環境要有一個人是你害怕的,或者說,是你尊敬的、敬畏的一個人,這對你來說也是有幫助的,透過外在的要求跟約束之下,會讓你不得不去做修持。

舉例來說,我在閉關中心上課時,發現有些人下課就把課本留在教室,這種狀況下,與其我跟他們說要把課本帶回去,不如就用規矩來規範,我就訂定每次上課前會先抽籤請兩個人上來複講前一堂課的內容,這樣大家就得回去複習。這個辦法制訂之後,我發現上完課再沒有任何人把書留下來,全部都帶回去了。

當然,這些都是外在能夠看到的,他們內心是不是因為這樣子慢慢受到一些改變很難說,但至少是有進步的。所以,修持要穩固的話,我覺得外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學佛第一步:先當好人!


學佛先當好人
學佛先當好人



印度有一位大師叫阿底峽尊者,在他所寫的《菩提道燈論》中很清楚提到,想要學佛的人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下士道,就是如何成為基礎的學佛修行者,再來是到中士道,然後,慢慢才到所謂的上士道。下士道的基礎其實就是在講做好人,但光做好人就是不容易的,如何做好人,《菩提道燈論》裡提到至少要是一個誠實的人,正直的人,或者說,你身體的行為跟語言,在平常生活中是要能夠不傷害到別人的人。但其實光只是做好人都是不容易的。

因此,學習佛法首先必須做到的,就是做一個「好人」,這樣才有可能接著談什麼是解脫煩惱,最後才到所謂的成佛,學佛是有這樣一個步驟跟階段的。如果基礎的「好人」都沒做到,然後口頭上說我要解脫、我要成佛,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空中的樓臺是一樣的,地基根本是空的,還說要蓋高樓,怎麼可能走得上去,怎麼可能真的蓋得了成佛的高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第一步,是要做一個好人。

你今天是個好人,明天才比較有可能是個好人。你如果今天都不是個好人,明天要突然變成好人就很難。是今天種下的善因,明天才有可能有善果,只要是今天當下試著做一位正直的人、做一個好人的時候,總是會越來越好的,它就會是一個善的循環。

堪布噶瑪拉布
(尼泊爾創古閉關中心指導上師)

堪布拉布

自小於岔岔寺出家,先後跟隨大成就者僧格、善知識噶瑪希阿、竹根仁波切、主奔耶喜炯內、創古仁波切、桑傑年巴仁波切等噶舉派上師座前,學習噶舉的經論、那洛六法、大手印,還有尼古六法等香巴噶舉的所有教法。以及在大堪布門色、晉美彭措法王、大堪布貝瑪策旺、堪布巴噶、堪布曲恰等二十多位大善知識、上師座前,聞思五部大論、密續、大圓滿等顯密教理多年並圓滿多年閉關。

堪布曾在岔岔寺閉關中心、創古高級佛學院、英國桑耶林佛學院,廣傳因明、戒律、對法、中觀、般若、那洛六法、大手印、大圓滿等佛法多年至今。指導無數東西方學生實修,其教學以嚴格著稱,但世界各地的學生仍絡繹不絕地請求他指導閉關。目前堪布為創古閉關中心和英國桑耶林男女眾閉關中心,指導三年三個月的傳統閉關以及新創的六年非傳統閉關。

著作:《練習坐,找到心》、《慢慢走,快快道》、《打開月光童子的佛法寶盒》。


法源文化有限公司(臺灣)
臺北市敦化南路二段81巷49號7-1樓
dharma.kara.tw@gmail.com

創古法源文化(香港)
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1-13號華成工商中心9樓907室
dharmahk.info@gmail.com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