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波四法和上師相應法,有何關係?

達波四法和上師相應法,有何關係?

講 述:堪布噶瑪拉布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達波四法,可以結合一切佛教的法門,來做解釋。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首先一般來說,法趣法或心趣法,講的是小乘的修行;法入道是大乘的修行,是世俗菩提心的部分,換句話說,如果具備世俗菩提心,就達到了法入道。道解惑,主要是大乘法當中的勝義菩提心;而惑顯智,是大手印,是密法的部分。所以我們說達波四法,涵蓋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教法。

以達波四法觀修無常

然而,我們也可以從單一一個佛法的觀念來講這四法,例如「無常」。無常的觀修,是前行、加行法中的一個方法。首先,自己的心中能夠時常想起無常,這就是「心趣法」。接著,你能夠對於生活當中任何的事物,觀察到無常,例如某個東西,或者像是自己的身體等等,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或者觀察到心理上的苦樂感受的變化等等,這都是在體會無常。像是你知道現在自己身體還健康,還活著,但是身體也一天一天地在老化,最後就會死亡。當你吃東西的時候,你觀察到剛開始有餓的感覺,吃飽之後,心理上不再餓了,同時肚子也大大的,你觀察到吃東西帶來的變化,這就是無常。逐漸地你發現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都是無常的,當有這樣的體悟生起時,就是「法入道」。接著,「道解惑」的意思是,你能夠恆常保持無常的體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不再對你造成障礙。最後「惑顯智」,是說你徹底了悟無常的本質,了悟到根本沒有什麼可以貪執的。

「上師相應法」達到「心趣法」:對某位上師生起虔誠的信心

另外,「上師相應法」大家可能知道,這也可以配合四法來說嗎?可以的。例如,首先「心趣法」,是指自心被一位具德的上師所吸引,換句話說,你對某位上師生起了虔誠的信心。這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為修行的好壞,關鍵就在於有沒有信心,而信心的生起與否,關鍵又在於有沒有依止到一位好的善知識。所以當我們遇到了好的善知識,並且生起嚮往之心的話,這就做到了第一步,也就達成了心趣法。

「上師相應法」達到「法入道」:實踐、修持、接受指正

接著,上師相應法達到「法入道」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自己能夠實踐、修持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教法。所謂的實踐和修持,當中包含接受上師的指正、指責,這個意思是,當你被上師指責的時候,你如果心中接受,並且覺得:「嗯,這個指責就是一個口訣道法。」那麼你就算是法入道了。但很多人被指責的時候,心中想的會是:「上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絲毫沒有反省。或者心中抱怨:「真是,上師怎麼可以用那種話來說我?」有這樣的想法生起,就是法未入道。

「上師相應法」達到「道解惑」:修正錯誤

第三「道解惑」,是指依靠上師善巧的口訣,能夠修正自己所有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

「上師相應法」達到「惑顯智」:萬事萬物都是上師的力量

第四「惑顯智」,是了悟到地是上師,水是上師,火也是上師,萬事萬物都是上師的力量、事業的展現。

佛法就是調伏一念心

上面做了這樣的解說,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各位能夠明白,所有佛法在講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這不複雜,因為每個人就這麼一個心,所以講心的時候,很單純的就是在講一個東西而已——自己的心,不是其他的東西。所以真正懂得佛法,懂得這個要點的修行人,心量會比較開闊,學佛、修行會比較自在、放鬆,例如他會明白四法可以配合一切佛法來說,不會綁手綁腳地覺得:第一個「法趣法」講的一定就是小乘,不可以是其他乘法,或者第二「法入道」講的就一定要是大乘等等,不會那麼拘束。

就像一個諺語的比喻,這在佛經當中也有說過,就是修行佛法,就像在吃一顆四方形的紅糖一樣,無論是從下面吃起,還是旁邊、上面吃起來,味道都是一樣甜的。同樣,無論修持的是小乘還是大乘的教法,味道都是一樣的;佛陀對於不同的眾生,講說出不同的乘法,但是內容核心都是一樣,都是為了調伏我們這一念心。

(※本文節錄自2021年1月9日堪布噶瑪拉布之「達波四法開示」課程。)

堪布拉布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