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佛祈願文:〈祈願珍珠寶鬘——不動佛國經要義〉

不動佛祈願文:〈祈願珍珠寶鬘——不動佛國經要義〉

有如置身妙喜淨土中


妙喜剎中菩提樹王前,不動勝者威德赫然住,
與諸聲聞菩薩眷屬前,以虔誠身語意恭敬禮。
實設意化無有所屬者,人天富饒安樂之資具,
廣興供養雲滿虛空已,普供諸佛如來與佛子。
無始時來三毒根所聚,三有惡道之因不善業,
悔心一一懺除所造後,安住往後不造之戒心。
隨喜凡聖一切善資糧,祈請一切勝者轉法輪,
不入涅槃久住此世間,如是善業迴向證菩提。

當我們念誦「不動佛祈願文」,或者向不動佛祈請時,首先要觀想自己身處於不動佛的淨土——妙喜淨土中,同時觀想不動佛就出現在前方,自己身邊則圍繞著所有淨土中的聲聞、菩薩眾,接下來,以「七支供養」來積聚資糧。

首先是以三門清淨的身、語、意來行禮拜,這是七支供養第一個「禮拜支」,第二為「供養支」,向不動佛及其他菩薩禮拜供養,包括能實際擺設出的供養物品、心中能觀想出的一切供養物品,以及無主的人天一切物品,將以上種種悉數都供養給佛菩薩。第三是懺悔罪業的「懺悔支」,尤其是無始以來,因為三毒煩惱而積聚的罪業,都要發露懺悔並發誓不再犯。接著要隨喜聖者、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的善行,這是七支供養中第四個「隨喜支」;之後是祈請諸佛菩薩常轉法輪的「請轉法輪支」,最後是「祈請不入涅槃」,並將以上善業作迴向,祈願希望一切眾生成就佛果。

這是我們念誦祈願文前要先做的,換句話說,透過「七支供養」的準備,讓自己和一切六道眾生,未來都能投生於不動佛的妙喜淨土。

不動佛


廣目如來前,比丘八大願


昔於過去廣目如來前,不動勝者發起菩提心,

恆時不生嗔害之心等,祈我能成如此八大願。

接著要跟著發願,如同不動佛一般來發起大願心。發願的主要方法,是要想「如同不動佛發願一般,我願亦如是」。若無法全數做到,僅能做到其中幾項,也都是極為殊勝的。

在《大寶積經‧ 不動如來會》中記載,不動佛未成佛前是一位比丘,當時正值廣目如來開示六度波羅密之時,仍是比丘的不動佛起身發願說:「以後對於一切生命,都不生起嗔害之心。」在廣目如來尊前,這位比丘站起身來,發下了八大願。廣目如來授記說,這位比丘將會成為「不動佛」,也名為「無嗔佛」。

為何名為「無嗔」?可以從他的八願得知,因為這八個大願的核心,就是在未來,不生起嗔害眾生之心。這是這位比丘的承諾,因此他的名號稱為「不動佛」,他的淨土就稱為不動佛淨土,而他所有的佛行事業,也都與「無嗔」相關。

大家聽完八大願後,若你能嘗試盡力去做,這樣非常好,會為你帶來很大的利益。若你願意精進修持,那會更好。

第一願:不起嗔害心

論到「不起嗔心,不傷害其他生命」,我們往往輕易就引燃怒火,所以此願實非易事。而在當時,這位比丘願意於大眾之中站起來,在廣目如來面前,發下「永不再生起嗔害之心」的大願,光是這行為本身,就展現了非常大的勇氣。若我們能同樣發起這樣的大願,「未來都不要生起嗔害之心」,僅以這個願力本身,就會為你帶來非常大的利益與功德。

第二願:每一步都不離菩提心

發願在任何時候,即使是只走一步,都不離菩提心,甚而走每一步時,都不離善心。

第三願:不生起聲聞緣覺之心

無論何時,我都不違背我的菩提心,就是不只想到自利,更要利他。

第四願:不生欲貪之心

為了幫助眾生不要落入輪迴中流轉,因此發願不生起欲貪的煩惱。

第五願:不起貪心、瞋心、愚痴、傷害、睡眠、昏沉、後悔、掉舉

除了發願不生起欲貪之心,再發願不要生起其他的煩惱。

以上前五願是斷除煩惱的發願。

第六願:不生起懷疑之心

我們偶爾會生起「懷疑」之心,懷疑有時是善,有時是不善,有時僅是一種不善不惡的無記狀態。無論如何,「懷疑」很多時候會造成障礙,因此要祈願不論何時,都不生起懷疑之心。

第七願:不殺生

前面都屬於「心理層面」的願望,第七願是屬於「身體」的願。

第八願:不偷盜,具備梵行;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捨棄貪心,害心與邪見

這是屬於「語言」的大願。

不同法師在教授佛法時,有各自的教學方法及不同的要求。各種不同法門,都是為了利益弟子而說。有些上師教學時會強調「修行要百分之百、全心盡力,一定要如奪冠般的拚命努力,才有可能真正解脫;要百分之百投入,才能根除煩惱、從痛苦中出離」。這樣的開示很好,我覺得若能夠百分百投入修行,當然非常好,但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可能無法達到如此高的標準,因此我覺得量力而為也是可以的,一樣能為你帶來利益。

例如佛陀曾開示過「合掌的功德」。佛陀說:「一人兩手合掌,以清淨意樂向三寶祈請,或生起清淨的虔誠心,如此就會有無量的功德利益。而若有人僅以單手向三寶示意,且無虔誠心,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人會得到利益嗎?」佛陀開示說:「僅僅是這樣的舉動,也會帶來不可思議的利益,最終也能因此成就圓滿的佛果。」

換句話說,當我們聽到不動佛的這八個大願時,不免會妄自菲薄,「怎麼能做得到?」但此處的重點,是在此諸般大願中,我們應盡力而為,能做到多少就盡力去做,這樣就很好。

不動佛法會


佛告舍利弗。
從是東方過千世界。彼有佛剎名曰妙喜。
昔廣目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彼。
與諸菩薩摩訶薩說微妙法。從六波羅蜜為首。舍利弗。
彼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法教志願修行。
佛言。善男子。汝今當知。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何以故。菩薩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故。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
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無諂無誑實語不異語。
求一切智智。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若於眾生起瞋害心者。
則為違背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中現在說法諸佛如來。世尊。
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於其中間若發聲聞獨覺心者。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
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若於眾生起愛欲瞋癡之心。或與惛沉貢高惡作相應。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
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生疑惑心。
如是或起殺害不與取心。
或起邪見及非梵行。妄語兩舌麤語相應。或與損害相應。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舍利弗。
時有一比丘作如是念。此菩薩摩訶薩。由初發心被精進甲。
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舍利弗。
時彼菩薩因此念故。妙喜國中號為不動。
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見彼菩薩得不動名。
隨喜讚善。四大天王釋梵世主。聞彼名已亦皆隨喜。
—唐‧菩提流治譯,〈不動如來會‧授記莊嚴品〉,《大寶積經》


以如來天人為證——十八修持願


復次實踐所立之誓願,每一舉步作意於佛陀,

生生世世出家誓願等,祈能成就十八修持願。

比丘發下八大願後,廣目如來便授記說:「你將來會成為不動佛。」接著,比丘又再度發了十八個修持願:

第一願:實踐所發之願

任何時候,不只是嘴上說、心中想,而是去實踐所發的願。

第二願:每一個步伐都憶念著佛陀

即使只走一步,都不忘憶念佛陀,隨時帶著虔誠之心憶念佛陀,這是第二願。

第三願:生生世世都成為出家人

第四願:具備十二種頭陀行

不僅發願成為出家人,而且要成為具備德行的出家人,具備托缽乞食等等十二種出家人的行持方式。

第五願:具備無量的勇猛之心,決不退縮

任何時候都具備勇猛之心,能承擔完成許多事情。

第六願:斷除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的臥

除了行住坐之外,要斷除睡眠。

第七願:不說他人犯戒或說他人具有犯戒之心

不批評犯戒者,或者知道他人生起犯戒之心,也不對他人訴說。

第八願:避免因貪心而揮動手臂等等的身體行為

第九願:說法時不做手勢

要帶著恭敬之心說法,行為也要莊嚴,不可有各種的手勢或動作。

第十願:視剃髮鬚、身披如來幢幡三法衣袈裟者為如來

見到出家眾時,知其為佛陀追隨者,並能生起信心和恭敬心。

第十一願:視其他菩薩如佛陀

第十二願:帶著恭敬之心聽聞他人講法

第十三願:不禮敬外道

外道這個詞可以從兩方面解釋,從自身來說,指的是自己的動機不清淨;從被禮敬的對象來說,指的是行持不如法的人。這裡的禮敬不是指身體的禮拜,而是指不能對此生起恭敬之心並跟隨其行。

第十四願:無分別行持布施,不會只對某些人布施,而不對另一些人布施

當有機會布施、對苦難眾生行下施時,要以平等心而行,不會對布施的對境生起分別心,而獨優於某些對境,並忽略其他對境。

第十五願:無分別行持供養,不會只對某個對象供養,而不對另一個對象供養

當供養諸佛菩薩時,不僅僅著重於某些對境,要以無分別心供養。

第十六願:無分別行持法布施,不會只對某些人法布施,而不對另一些人法布施

布施中除上供下施的「財施」外,另有「法施」,因此第十六願,是當和他人分享佛法時,也不要對分享的對象產生分別之心,而是隨時都全心投入,帶著熱忱以平等心去分享佛法。

第十七願:為救護眾生遠離被殺害的怖畏,寧願捨棄自己生命

這是三種布施中,幫助眾生遠離怖畏的「無畏施」,發願任何時候都帶著大悲心,即使要捨棄身體、生命幫助眾生遠離怖畏,也如是行。

第十八願:直到一切眾生都遠離被殺害之怖畏,我才成佛

2016香港不動佛法會


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
於彼佛前作如是言。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
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正覺。
所修行業或違此言者。
則為欺誑無量無數世界諸佛如來安住說法者。世尊。
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
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迴向。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
則為違背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
不節減食。再食不食。不持三衣不著糞掃衣。
不隨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蘭若。不安止樹下。
不露坐。不住塚間。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
我今發此大菩提心如是迴向。
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若不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
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如是發心。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不住三威儀。或立或坐。
或復經行。則為欺誑無量諸佛。世尊。我今發如上心。
乃至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
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鬧之言。
或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
我今發此一切智心。
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與婦人說法。
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而取彼相及露齒而笑。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
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說法時顧指輕躁。
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
則為欺誑無數諸佛。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唯除諸佛沙門弟子。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世尊。我今發此大心至無上覺。
若行財法施時。情有彼此。應供養所生簡異心。
則為欺誑一切諸佛。世尊。我今發一切智心。
乃至無上菩提。若見諸罪人將被刑罰。
不捨身命而救護彼。則為欺誑一切諸佛。舍利弗。
時彼菩薩修此大行。乃至未證無上菩提。
無一眾生將被刑罰不救護者。舍利弗。
爾時有一比丘作如是念。如來於此行者當為作證。
彼天人阿修羅等亦為證見。舍利弗。
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言。如是如是。
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證見。
彼諸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亦為證見。比丘。若復有菩薩摩訶薩。
被如是等大精進甲。
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皆當成無上正覺。
—唐‧菩提流治譯,〈不動如來會‧授記莊嚴品〉,《大寶積經》


震動大地的不退誠心——七誓願


如是不說四眾之罪墮,成佛剎土不聞墮罪名,
具足清淨功德諸誓願,祈能成此鄭重七誓願。

不動佛另有七個鄭重的誓願:

第一願:見比丘犯戒,不說其所犯。

第二願:見比丘尼犯戒,不說其所犯。

第三願:見優婆塞犯戒,不說其所犯。

(優婆塞:皈依三寶受居士五戒的在家男居士。)

第四願:見優婆夷犯戒,不說其所犯。

(優婆夷:皈依三寶受居士五戒的在家女居士。)

第五願:無有聲聞眾犯戒,其他眾等亦無
犯戒。

不動佛的淨土是廣大清淨的,不曾聽到聲聞或其他眾,有犯戒或戒律不清淨之事。

(聲聞:聽聞佛法而解脫者)

第六願:自身戒律清淨,沒有邪淫或不淨行的過失。

第七願:所作祈願皆得成就。

意思是不僅僅是心理上、口頭上發願而已,而是發願能夠實踐所發的願望。

以上是佛經中,關於不動佛最初發菩提心的記載,也就是從最初發的八願,之後的修持十八願,及最後鄭重七誓願等種種過程。這也可以當作我們的典範,讓我們知道一個修行人發願的過程,作為自己修持之道的指引、依據。

2016香港不動佛法會


時不動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
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於其中間。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諸罪釁若說其所犯。
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
我修是行願成無上正等菩提。使我剎中廣大清淨。
諸聲聞眾悉無過失。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
若未證得無上菩提。乃至夢中若生欲想而有所泄。
則為違背諸佛如來。世尊。我修是行證無上覺。
使彼國中出家菩薩。彼於夢間亦無漏泄。世尊。
若我發此一切智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我佛剎中若諸女人。有女過失如餘土者。
終不取正覺。若取正覺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舍利弗。若菩薩以此大願種子成就者。
念隨出生如是諸法。能為眾生說種種教。
舍利弗。時有比丘。白不動菩薩言。大士。
若此誠心不退至言無妄者。願以足指搖動大地。
時不動菩薩。以佛威神及本願善根力故。
令彼大地六種搖動。所謂動。大動。遍動。搖。
大搖。遍搖。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
如昔所願今已成辦。
——唐‧菩提流治譯,〈不動如來會‧授記莊嚴品〉,《大寶積經》


我願亦如不動佛


不動佛

如同不動佛作諸行時,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土,
歡喜取悅一切諸如來,祈願剎那不令其生厭。
於諸生生世世為梵行,行持開示波羅蜜多法,
彼時我之身體與心識,願無稍許疲乏與倦怠。
願此法施積聚一切善,我之佛剎此中諸菩薩,
生世更迭終不忘正法,祈能投生所願之剎土。

「如同不動佛作諸行時」是在聽聞此等大願後,我們也應如是發願,願我們自己也能跟不動佛一樣,戮力發願,並盡力仿效不動佛的行持。

那投生到不動佛的淨土之後會是如何呢?投生至不動佛淨土後,我們能從一佛國至另一佛國,且所到之處,都能令諸佛歡喜,所作所為都不令諸佛失望。生生世世能行持梵行,以及努力行持六度或十度波羅蜜等法門,不僅自己行持,也教導開示他人依此而行。在不間歇的行持和開示佛法時,身心一點也不感到疲厭。祈願這樣的法布施,能夠累積一切無量的善功德。

投生在此淨土的一切菩薩眾,生生世世都能不忘正法,而且盡力修持佛法,自利利他,依此圓滿積聚福慧二資糧,最終幫助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如願投生於不動佛淨土中。

以上祈願文包含了《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第一品〈授記莊嚴品〉及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的內容,第一品〈授記莊嚴品〉提及不動佛如何行持菩薩行,以此教導我們應依此為榜樣來修持。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談到不動佛國的淨土,其殊勝之處及功德。以下開始的祈願文,則包含了《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第三品及第四品的內容。第三品〈聲聞眾品〉描述不動佛國淨土中,有許多聲聞二眾的行者,他們是極為特殊的二乘行者,具有種種殊勝功德。第四品〈菩薩眾品〉則談到不動佛淨土中菩薩的功德。



願能投生妙喜清淨剎


恆常不離一切圓滿佛,常以恭敬親近而承事,
魔羅與之魔族諸天眾,一切時中不令其得便。
猶如自身愛樂妙法般,彼等一切樂法有情眾,
於彼如是功德未滿前,願我行持菩提之行儀。
願我此生死亡遷轉後,生於妙喜清淨剎土中,
世尊不動勝者之座前,以修菩提之道令歡喜。


不動佛國淨土中,有許多聲聞、緣覺與菩薩眾,他們有何特殊之處或殊勝願心?其中一個殊勝之處,就是他們恆常不離開諸佛菩薩,且隨時恭敬承侍諸佛菩薩,永遠不會讓魔或魔之眷眾得逞。同時,如同自己心心念念繫於佛法一般,他們也發願會持續行持菩薩行,直到所有希求佛法的眾生,都證得圓滿佛陀果位為止。

接著是發願我們命終時,將能投生於妙喜淨土,生於不動佛座前,圓滿修持菩薩之道,以令佛陀歡喜。



願能證果蒙授記


香象菩薩等諸大菩薩,彼剎土之諸大菩薩眾,
一切功德於我皆具有,一切諸佛恆常作讚歎。
猶如世尊親授諸佛子,現證廣大菩提之授記,
願我亦能證得不退地,現證殊勝菩提之授記。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第五品〈涅槃功德品〉談到無量劫後不動佛的涅槃之景。不動佛涅槃後,會由香象菩薩接續此淨土,佛號名為「金蓮如來」。這段祈願文的意思是,我們也應如是發願,祈願我也能具備與香象菩薩眾等相同的功德。祈願我能朝禮金蓮如來,透過自身精進佛法的修持,得到諸佛的讚歎。如同諸佛授記菩薩將來成佛一般,發願我將來也能透過修持,得到不退轉的果位,並得蒙諸佛授記。



願能利益如海有情眾


受持勝者微妙之正法,示現一切菩提之行持,
圓滿具足如海二資糧,願能成熟如海之有情。
總之我願行持不動佛,如是發心行儀與願力,
等同妙喜剎土淨世中,祈證如彼薄伽梵果位。

祈願自己不僅得蒙諸佛授記,同時也能持有不動佛、香象菩薩和淨土中諸位菩薩的正法,行持廣大無量的菩薩行誼,圓滿二資糧,並解脫成熟一切如海廣博的眾生。如是發願能完整仿效不動佛的行誼,從最初如何「發心」,過程中如何「行持而積聚資糧」,到最終如何「成就圓滿佛果」,我們亦如是遵行。

以上是「不動佛祈願文」的解說。這是一篇很重要的祈願文,在不動佛的祈願、修持方法各方面,這篇願文完整展示了前、中、後的每一個步驟,從最開始如何發願,接著修持道路上如何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之法,以及在最終如何成就佛的果位的過程。

2016香港不動佛法會



〈 祈願珍珠寶鬘——不動佛國經要義 〉


妙喜剎中菩提樹王前,不動勝者威德赫然住,
與諸聲聞菩薩眷屬前,以虔誠身語意恭敬禮。


實設意化無有所屬者,人天富饒安樂之資具,
廣興供養雲滿虛空已,普供諸佛如來與佛子。


無始時來三毒根所聚,三有惡道之因不善業,
悔心一一懺除所造後,安住往後不造之戒心。


隨喜凡聖一切善資糧,祈請一切勝者轉法輪,
不入涅槃久住此世間,如是善業迴向證菩提。


昔於過去廣目如來前,不動勝者發起菩提心,
恆時不生嗔害之心等,祈我能成如此八大願。


復次實踐所立之誓願,每一舉步作意於佛陀,
生生世世出家誓願等,祈能成就十八修持願。


如是不說四眾之罪墮,成佛剎土不聞墮罪名,
具足清淨功德諸誓願,祈能成此鄭重七誓願。


如同不動佛作諸行時,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土,
歡喜取悅一切諸如來,祈願剎那不令其生厭。


於諸生生世世為梵行,行持開示波羅蜜多法,
彼時我之身體與心識,願無稍許疲乏與倦怠。


願此法施積聚一切善,我之佛剎此中諸菩薩,
生世更迭終不忘正法,祈能投生所願之剎土。


恆常不離一切圓滿佛,常以恭敬親近而承事,
魔羅與之魔族諸天眾,一切時中不令其得便。


猶如自身愛樂妙法般,彼等一切樂法有情眾,
於彼如是功德未滿前,願我行持菩提之行儀。


願我此生死亡遷轉後,生於妙喜清淨剎土中,
世尊不動勝者之座前,以修菩提之道令歡喜。


香象菩薩等諸大菩薩,彼剎土之諸大菩薩眾,
一切功德於我皆具有,一切諸佛恆常作讚歎。


猶如世尊親授諸佛子,現證廣大菩提之授記,
願我亦能證得不退地,現證殊勝菩提之授記。


受持勝者微妙之正法,示現一切菩提之行持,
圓滿具足如海二資糧,願能成熟如海之有情。


總之我願行持不動佛,如是發心行儀與願力,
等同妙喜剎土淨世中,祈證如彼薄伽梵果位。





關鍵字:《創古法雨》Vol.7 不動佛 心靈饗宴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