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肯在中陰》

讀《林肯在中陰》

文: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林肯在中陰
(《林肯在中陰》;喬治‧桑德斯/著,何穎怡/譯;時報出版)

首先,是書名吸引了我,就這麼一本,整齊的和其他文學書籍陳列在「書粥」的分類書架上。而我被它吸引的原因,在於不久前才整理出版有關中陰的書,「真是『冥冥』中的注定呀!」我心想。

然而,作者別出心裁的原創寫作手法,讓整本書讀起來沒有一點陰森味,閱讀完書中多達166個充滿「鬼」情味的故事,會讓你對於「中陰」兩個字,不再感到陌生、害怕,甚至會升起一股溫暖之情。

此書獲得多達22個獎項(截至2018年),許多名人和媒體也都大力推薦。比爾‧蓋茲在他的個人部落格「Gates Notes」以專文推薦①寫到:「我讀遍關於林肯的著作,幾乎對他瞭如指掌,本書還是讓我驚喜萬分;這本由喬治‧桑德斯所寫的《林肯在中陰》(Lincoln In The Bardo),讓我對於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有了嶄新的觀點。」


網路上也有很多關於作者的專文和訪談,例如美國佛教雜誌《三乘》(TRICYCLE)② 中,就提到作者是位隱藏的藏傳佛教徒。而在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一本英國月刊《MONOCLE》的採訪③中,也能看到作者的佛教背景,例如對於書中「眾鬼魂進入林肯身體大集合」的內容,作者受訪時說道:「每一個人都可以進入任何一個人當中,這是一個很讓人振奮的假設。這是來自於佛教的哲理:眾生皆有佛性。」

身為佛教徒,樂見佛陀的智慧法語,被普羅大眾接受,尤其是用如此白話、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出來。然而,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說,倒是建議不要帶著任何「宗教」的有色眼鏡,而是純然從自己生而為「人」的角度去品嘗,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那些鬼魂之間的對白,就像是佛經當中芸芸眾生的故事,作者不用一個佛字,卻能讓我們和無常、苦、緣起、慈悲等等,這些倒背如流的佛學名相產生深刻的連結。以下是一些例子:

  • 我的妻子跟教會信眾正在告別,他們的啜泣變成綠色小匕首射中我:我是說真的匕首。每啜泣一聲,便有一把匕首飛離哀悼者,射入我的身體,痛極。(頁269)
  • 兩個無常、稍縱即逝的存在相遇,發展出深刻感情。兩股清煙彼此喜愛。我誤以為他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付出代價。(頁353)
  • 無論一個人在世間行何道,必須記住世人皆受苦……因此,人應竭力減輕周遭人的負擔;記住他此刻的哀傷並非獨有……所以,不該拖延也不該擴大此種哀傷,耽溺於此,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頁437)
  • 苦難一再發生的原因,人們期待並一心追求常樂。(頁510)
  • 同時,因為自己身為藏中的譯者,想要感謝這本書的中文譯者何穎怡,對於翻譯這麼一部「多聲歧義」、「混合虛擬與真實素材」、「寫作格式複雜」、「背景在十九世紀南北戰爭」文學作品的用心和謹慎,就像她在〈譯後記〉中說:「《林肯在中陰》是譯者夢寐以求的終極挑戰。」我想,這對於自己往後在翻譯佛教祖師大德的著作上,也是一種鼓舞和借鏡。

    這本小說,有股莫名的吸引力,雖然厚達五百多頁,卻會讓我想要再次閱讀。或許是因為,想要再次聆聽那一百六十六個角色的對話,尤其想要重溫林肯與他的稚子威利的互動,實在令人動容。

    這是「一本關於偉大的愛與失去的故事」,大家如果有空,都應該閱讀。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