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卡塔仁波切:如何尋找善知識?

堪布卡塔仁波切:如何尋找善知識?


堪布卡塔仁波切(左)與創古仁波切(右)

▲堪布卡塔仁波切(左)與創古仁波切(右)

開 示:堪布卡塔仁波切

英譯中:蔣揚

審 訂:堪布羅卓丹傑

*編按:2004年秋季,創古仁波切赴美國噶瑪三乘法輪中心(Karma Triyana Dharmachakra,簡稱(KTD)應弟子求法,開示「岡波巴四法」。為了讓創古仁波切在耗費心神備課、授課後,可以有充裕的休息時間,由堪布卡塔仁波切代為答覆弟子提問。《創古法雨》精選摘錄其中與《岡波巴四法》第一法「心趣法」相關的精闢開示,以利益修行。


心趣法就是挖掘心中的黃金

問:創古仁波切在解釋第一種懶惰「自輕自卑」時,講說了如來藏像一塊黃金的寓言故事。我覺得如來藏的確埋藏在我們的內心,只不過它被埋在非常深厚的泥土之下。問題是,我只有一支小湯匙可以用來挖土,這又該怎麼辦呢?

答: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也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你說相信我們內在的如來藏被泥土埋得很深,要將它挖出來的過程非常艱難,因為我們只有一根小湯匙可以用來挖土,這個比喻是正確的。「岡波巴四法」的第一法「心趣法」,就是讓我們相信「我們具備如來藏」,只要你對這點產生信心,你的心便趨向正法了。岡波巴四法的第二法「法向道」,則是教導我們最迅速或最方便的挖土方法,並給予我們挖土的工具,也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分為聲聞乘、菩薩乘以及密乘。聲聞乘像是獨自一人在挖土,並且利用任何可用的工具;菩薩乘就像是用一輛推土機,力量和速度都比較強;然而,密乘的法門,則像是將炸藥直接擺置在土壤裡,並且立即引爆它,而讓黃金,也就是自心的如來藏,顯露出來。


忙碌也是一種懶惰!

問:(創古)仁波切之前解釋了三種懶惰。雖然我有良善的動機,但自覺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這三種懶惰的狀態中。巴多仁波切(Bardo Tulku Rinpoche)開示時曾提到,平常因為忙碌而懶得修持也是懶惰的一種,懇請卡塔仁波切對此開示。

答: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了這三種惰性,只是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我們完全沒有覺察到內在的這三種懶惰;若我們沒發現內心的懶惰,當然就會沉迷其中,而且不會嘗試斷除它。

當我們接觸了佛法、接受教導之後,我們學到正確的作為是不放任自己沉迷於懶惰;一旦瞭解到這一點,我們平時就會嘗試尋找遠離懶惰的方法。在修行時,如果能遵循取捨之道,我們就有可能對治這三種懶惰,這是我們有可能做得到的。因此,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確有懶惰這樣的問題。

「忙碌」的確是一種懶惰,屬於第三種懶惰——「消極散漫的懶惰」。雖然這並不是一種明顯的惡業,但若只是專注在世間的事務,夜以繼日地忙碌,而不去挖掘出心中的「黃金」,那麼無論做任何世間事務,都只會與佛法互相違背。

問:請問這裡所指的懶惰,是就佛法的角度而言嗎?

答:是的。稍早創古仁波切講解時給予「精進」的兩種定義。從佛法的角度,精進是指對於行持善業心存歡喜。善業真正的意思是,先認識到自己內心具備了如來藏,進而生起想要了悟如來藏的渴望;接著實際修持佛法,並在修行的道路上幫助、利益他人,這就是真正的善業。如果我們對於這樣的善業缺乏歡喜,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就不算是精進。但以世間的角度來說,只要做任何事都努力不懈,就是精進。因此,關於精進,佛法與世間法的看法是不同的。


關於岡波巴四法……

問:延續上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岡波巴四法」有四句偈言,這是否意味著岡波巴的教言另有注釋呢?

答:沒錯。「岡波巴四法」有許多注解,不過除了這四句根本頌有譯本,其他的注釋並沒有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但就要義來看,「岡波巴四法」與《解脫莊嚴寶論》並無差別。

問:請問岡波巴大師曾在阿底峽尊者座前領受過教導嗎?

答:岡波巴大師並沒有直接在阿底峽尊者的座下領受過教導,他是從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們獲得了噶當派的傳承。


如何尋找善知識?

問:創古仁波切在開示時解說了尋找善知識,並且說這是對治第三種懶惰的方法。請問我們要如何尋找善知識?

答:這個問題涉及藏族的文化,所以我必須從藏文化來解說。如果我們將「善知識」對應的藏文逐字分解,當中的含義不只代表「善知識」或「善友」,還包括善良的兄弟姐妹、朋友等意思。如果你們先理解了這點,接下來我就比較好解釋。

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岡波巴大師的噶瑪噶舉傳承。在這個傳承中,最特別的是一位具德、合格的善知識,必須要具備岡波巴大師所傳授下來、無有間斷的噶瑪噶舉傳承,或與這個傳承有所關連。再來就是要觀察他對於教義是否有所體悟,是否具備禪修經驗。如果教導我們的老師,同時具備「傳承與實修」這兩項特質,他就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善知識。

對於一位初學者來說,即便找不到具備禪修經驗的老師,但是能找到一位具備無間斷的傳承、清楚理解教言的老師,也可以將他視為善知識。

總而言之,今天早上創古仁波切已經完整解釋了善知識的意思,如果要我闡釋得更清楚的話,那麼,能幫助我們進步、讓我們生起利益他人的特質,並且教導我們遠離傷害自他的任何一個人,就是一位善知識。如果我們能從這個人的身上學習到正確的取捨之道,他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善友」的意思,「善」指的是善良的思想,而「友」就是因為我們彼此教導學習佛法,這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兄弟姐妹」,為什麼要稱為兄弟姐妹呢?因為我們跟隨的是同一個傳承,這就像我們擁有同一位父親一樣。如果我們是同父所生,我們就是兄弟姐妹。因此,善知識的藏文「格維西念」(dge ba’i bshes gnyen),含有善友與兄弟姐妹的意思。「格維」(dge ba)是善,「西」(bshes)指的是朋友,「念」(gnyen)則是親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岡波巴尊者投身為他的弟子,名為「月光童子」。面對僧團大眾,月光童子向佛陀頂禮,並承諾未來在佛陀與其他弟子的護持下,他將持續弘揚佛法,尤其是弘揚《月燈三昧經》這部經典。佛陀授記,月光童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將投生為岡波巴,其在傳授大眾有關禪定的教導將成效卓絕。

除此之外,岡波巴以他的證悟了知到了,在未來,很多弟子會因為無法見到他而感到後悔沮喪;因此他立下誓言,承諾只要弟子閱讀他的教言,就等同於見到他一樣。

因為岡波巴大師的這個誓言,如果我們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完整、一字不漏地傳授我們岡波巴的教言,並且毫不添加自己的偏見,我們即可將視他為真實的善知識。

問:延續這個主題,我現在已經成為一名佛教徒,與在座的弟子一樣,都領受了皈依戒。但是那些非佛教徒怎麼辦?如果他們的品性善良,也像我們一樣能接觸到善知識嗎?

答:非佛教徒除非能理解到自己具備了如來藏,並且生起想要開發內心所具的如來藏,否則,即便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也無法帶領他們找到一位真實的善知識。因為現在的他們完完全全沉溺於輪迴、沉溺於世間的事務,這種情況正是之前所提到的「執著惡習的懶惰」。具有一顆善良的心的確很好,但如果不關心、不開發自己的如來藏,要遇見一位善知識的機率是很渺茫的。

再者,所謂的「珍貴人身」並不是只要投生為人就夠了。當我們脫離了八種有暇、具足十種圓滿,獲得了這十八種暇滿的特質,我們才算是擁有「珍貴人身」。必須要這樣才能夠享有遇見善知識的機會。


輪迴究竟是什麼?

問:我有一個關於輪迴的問題。身為創巴仁波切的弟子,他時常教導,輪迴跟我們的心境、觀念比較有關,輪迴指的並非是指外在的行為。很多時候,我覺得我的許多行為都跟輪迴有關,但是我一直不清楚到底輪迴是什麼?是不是指我們 放逸的心、缺乏正念、缺乏專注力,或是沒有培養悲心和信心呢?還是輪迴指的是某些行為和生活方式嗎?

答:這正是創古仁波切今天早上開示的要點,岡波巴四法的第一法「心趣法」,就是在說明這一點。創古仁波切說,當我們只是身體或言語上向法時,這是不夠的;我們的心,必須要向法。除非我們的心向法,才是正確的修行。創古仁波切提到,如果我們只是剃掉頭髮、穿上僧服,這樣並不代表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同樣地,如果沒有真正用心在持誦,這也不算正確的修行。

輪迴,也是跟心有關。但是在西方國家,我覺得輪迴的概念因為透過翻譯而產生了誤解。輪迴的藏文是「廓瓦」(’khor ba),含有旋轉、環繞的意思。我們經歷的痛苦、快樂以及輪迴當中所經驗的種種,都是因為我們的這念心,我們所經歷的歡喜悲傷,都是因為這念極為迷惑顛倒的心而造成的。我們在還沒有斷除這個迷惑之前就死去,一旦投生到下一世,我們又會延續同樣的迷惑,在快樂與痛苦不斷輪替中,重複死去又投生——這就是輪迴。這才是輪迴完整的意思;它並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


瞭解珍貴人身的關鍵是動機

問:請問「珍貴人身」,指的是擁有理解佛法的潛力,還是實際真的理解佛法?因為看起來世界上有很多人具備理解佛法的智力,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感興趣。這是第一個問題,「珍貴人身」是否指的是理解佛法的能力,還是實際上的理解?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啟發別人去認知自己的珍貴人身?

答:「珍貴人身」的思惟在四加行裡有詳細的解釋,特別是在四共加行。十圓滿包括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具足了這些就會具有十種圓滿。學佛的動機意願,則包括在五種自圓滿當中。

除了動機之外,有些人雖然在世間事務展現出横溢的才華,但這並不代表他在佛法修持上也是如此。舉例來說,「這一邊」是所謂的證悟,而「另一邊」是輪迴,如果有一個人放下了世間俗事的才華與造詣,具備了強烈的動機,也知道如何前往證悟的道路,雖然他的步伐緩慢,但終究會直接抵達證悟的「這一邊」。另一個人雖然才識過人,但極度自我、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他帶著我慢,自以為邁向證悟之道,事實上他前往的是輪迴的「那一邊」,距離證悟愈來愈遠。所以,雖然一個人的步伐緩慢,但他與目標逐漸靠近;另一位雖然具備世間的才華,但只會愈來愈傲慢,離證悟愈來愈遠。

堪布卡塔仁波切

堪布卡塔仁波切

1924年,生於東藏康區惹修地方一個遊牧家庭。12歲進入青海玉樹創古寺出家,歷經六年學習及修行。19歲時在楚布寺第一次見到第16世大寶法王;隔年在八蚌寺,從第11世大司徒仁波切得受比丘戒。

1975年,仁波切獲得第16世大寶法王賜予確覺喇嘛的頭銜,意即「尊聖法師」。1976年,在大寶法王的要求下,至美國紐約成立噶瑪三乘法輪寺(KTD)並擔任住持。其後又在紐約州德海鎮建立噶瑪林三年閉關中心,擔任關房指導上師,帶領七次三年三個月閉關課程。

堪布卡塔仁波切行持極高,深入經藏且有實修證悟體驗,並以其耐心、慈悲和幽默廣為大眾所稱道,經常應弟子之請,在世界各地弘揚佛法。2019年圓寂於美國,世壽96歲。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