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之路,是一條成長之路

入寺之路,是一條成長之路

殊利仁波切說:僧材的教育越早開始越好,我總是想著我的小喇嘛們

採訪:阿尼蔣秋卓瑪、馮復華、賴純美;攝影:殊利仁波切;文字:馮復華、賴純美


三乘大樂林


當年為了建寺,村民共同了鋪築一條從主要道路到寺院之間、用以載送建築物資的馬路,並在路兩邊種下小小的樹苗,「現在樹木都長得比人高了,這就像是教育一樣啊!學問也要一天一天增長呀!」仁波切回憶說,當年二十出頭的他,在開始建寺計畫後,先收到的,是27位5歲到13歲的小弟子。

第一批僧團,成就者之名

不丹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國家,一般家庭都會希望讓小孩出家。「一般是先建寺院才有僧眾,但這次不同」。殊利仁波切回憶說,還在勘查、整地的一片空地階段,村民就已經把自己5歲到13歲的孩子們都帶來了,請求仁波切為其剃度。「當地村民對於佛法有純淨純粹的信心,考量到僧材的教育越早開始越好,因此就答應了。」於是當地村民先用竹子,搭建起一座小教室。

殊利仁波切決定在藏曆十一月初十,在這個小竹屋內,為他們皈依及剃度。「記得前一天晚上,心情激動,預先幫這些孩子一一取了法名,在皈依證上寫法名後,還慎重其事的簽了名,再蓋章 。」

「這是第一批僧團啊!」仁波切回憶說,當時以例如第五世法王、第十三世法王等歷代二十七位大成就者之名,為這群孩子取法名,希望以如此的緣起及傳承成就者的加持力,能讓他們做一個很好的修行人,為佛法、為眾生做事。

建寺之初的第一批小喇嘛
|建寺之初的第一批小喇嘛,左起秋吉旺楚、康松旺督、噶瑪叩卓、噶瑪雪樂、吉米旺波、蔣謝康秋


當時寺院還沒建好,仁波切忙於在各國籌募資源,27位小僧眾怎麼辦?殊利仁波切便找了當地瑜伽士寺院的上師,希望能幫忙找老師。瑜伽士札西多傑回憶說,有一天他的上師找他來說:「你從小就在我這裡學習,也閉過三年關了,現在新寺院需要老師,為了佛法,你要將所學到的都教給小沙彌。」

教室很小,小沙彌們白天上課學習,住附近的下課就放學回家,家裡遠的就全部擠在小寺院裡,過了七八個月後,搭起了臨時木房充作教室,並從尼泊爾創古寺邀請了新的老師——堪布噶瑪加措,正式引進創古寺的教育課程。

那一段還沒有寺院的學習時光

當年在小竹屋裡剃度出家的27位小沙彌們,如今安在?經過十幾年,有一些離開了,有一些由殊利仁波切送出國念書了,有些公差去了,目前有11位留在寺院內。

回想當年,康松旺督(Khamsum Wangdue)受訪時說,當時在小寺院上課,每天要學藏文拼音、念跟背誦五大祈願文,每天好早就要起來開始背誦,幾乎都沒有假日。上藏文拼音的課,他只敢一邊低頭拼音,一邊偷偷看老師,「那個時候覺得老師大到不行,真的好害怕。」噶瑪雪樂(KarmaSherab)補充道,那時坐離老師很近,拼音時不能偷懶,有時《金剛經》一天還要拼三四遍。他們受訪時回憶說,搬到寺院臨時搭的教室後,來了一位更凶的老師,每次他們在廚房烤火取暖時,只要見到老師進來,就不敢從大門走,會從小門溜出去,不要被老師看到。

但是即便這麼害怕老師,現在在學木雕的秋吉旺楚(Choki Wangchu)說,也沒有因此覺得要回家不想學。不過,像住最近的噶瑪叩卓(KarmaKodro)跟蔣謝康秋(Jangsem Khachab)因為天天得很早起,會耍賴不想來學習,這時老師就會上門找人,再帶他們來上課。

雖然那時都沒有假日,老師偶爾會要他們去挖芋頭加菜,這時就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除了挖芋頭,最開心的還有殊利仁波切回來的時候,仁波切總是帶來禮物、巧克力跟糖,也可以去仁波切的房間一起玩。但是,只要仁波切離開了,也會不開心。

除了佛學,還有藝術

現在大家都長大了,仁波切上課時會注意他們學習的狀況,也指派寺院工作,或送他們去例如香港等其他地方學習。康松旺督說,開始覺得自己是大人了,「這是我們的寺院,所以也要盡全力來承擔」。蔣謝康秋六歲時就來寺院,當時年紀很小,也不知道出家真正的原因,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有福報,很感恩。

除了佛法的教學,三乘大樂林也開設佛像雕塑、木雕、唐卡繪畫等藝術課程,讓僧眾除了學習佛法之外,也能以自己的興趣學習一技之長,「我想要學,但沒有時間,因此看到你們學會時,我特別開心!」仁波切說,他每次都會和學習藝術的僧眾這樣說,感覺像是自己的心願實現了。

三乘大樂林寺院課程
|除了學習佛法,也可以學習雕塑、木雕或唐卡


三乘大樂林寺院課程
|除了學習佛法,也可以學習雕塑、木雕或唐卡

小喇嘛的快樂

寺院落成至今已快七年,殊利仁波切陸續邀請新老師來任教,院內也持續來了更多小沙彌,個個年紀小,大部分只會說不丹東部的方言,等待他們的藏文課程,才在剛學習階段,各種英文教育及佛學課程,更是長大後的事情了。

仁波切在寺院期間,也會親自教學,除了佛學院的大論課程外,還要照顧小朋友們的殷殷期盼。「我現在到不丹東部時,週末兩天都會帶著小喇嘛們上課,晚上煮泡麵給他們吃,這是他們最喜歡的食物。」仁波切笑著說。

小僧眾或許多來自於貧窮或失怙的家庭。但畢竟是小孩,快樂可以很簡單,問他們來寺院最喜歡的是什麼?有的說喜歡看電視、喜歡做佛像、喜歡寫字、喜歡木雕、喜歡英文、喜歡畫畫、喜歡貓,最角落拿著可樂的小喇嘛小聲害羞的說,他最喜歡的是仁波切。

三乘大樂林寺院課程
三乘大樂林寺院課程
三乘大樂林小喇嘛

不會還俗的老人家

近年不丹也出現城鄉化的差距,很多年輕人離開巴雄村落,到首都廷布工作,因此也有十六、十七位獨居長者們,陸續搬到寺院旁,每天一起繞塔、互相照應。

仁波切也會教他們一些佛法及修行方式,「你們也是喇嘛了!年輕人因為不同因緣,有時可能出家了也會還俗,但我相信你們不會還俗的!」仁波切笑著說,他常常這樣勉勵這些單純修行的老人家,也希望未來能為他們蓋一座安養院,讓他們有更安適的暮年生活。

巴雄村落的老人家


殊利仁波切

第8世殊利仁波切

殊利仁波切是釋迦牟尼佛座下弟子十六羅漢之巴沽拉尊者的轉世,也是青海創古寺四大活佛之一。第7世殊利仁波切跟隨第16世大寶法王離開西藏後於不丹圓寂,第8世殊利仁波切出生於不丹,2個月大時,即由第16世大寶法王認證為第7世殊利仁波切的轉世,並於2歲時舉行坐床典禮。先後於錫金隆德寺及尼泊爾南無布達大學接受嚴謹的傳統教育、學習經論及密續,1993年取得佛學堪布學位,並開始弘揚佛法。2010年於不丹建立了三乘大樂林寺。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