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為美——不丹‧三乘大樂林

願力為美——不丹‧三乘大樂林


三乘大樂林

往昔,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四大法子、創古仁波切等噶瑪噶舉上師都曾來到這裡,
他們播下願力的種子,
如今,開花結果,
成為一座不丹東部最美代表宗教、藝術、文化的傳承大寺。

攝影:殊利仁波切
採訪:阿尼蔣秋卓瑪、馮復華、賴純美
文字:馮復華、賴純美


不丹巴雄村
|巴雄村座落於現在寺院下方的山坡處

「我一直在等(有寺院僧團的)這一天」。不丹境內最大的噶舉傳承寺院、位於東部山間的「大乘三樂林」寺院落成時,面對不丹電視台的採訪,九十歲的不丹老奶奶說。她的家鄉在不丹東部名為「巴雄」的山上,若從不丹的首都廷布(Thimphu)出發,得在各山頭蜿蜒而行,整整三天才能到。

今朝此願,緣起於上師們的願力

一百多年以來,老奶奶與不丹巴雄村的朋友,歷代都有著同樣的心願:「如果當地有一間寺院、有僧眾駐錫,該有多好!」不丹是一個信仰藏傳佛教的國家,出生當地現為殊利大手印佛學會的喇嘛天靖說:「不丹人一般身體不適時要修法,小孩子出生取名要修法,舉行任何活動前都要修法。」

建寺院的計畫,緣起於約二十年前,當年,喇嘛天靖陪同青海創古寺四大仁波切之一的第八世殊利仁波切,在不丹東部朝聖、順路回到故鄉時,聞訊趕來的村民,擁聚而來,向仁波切提出這個長久的心願。

「那陣子正在下大雪,我和天靖喇嘛到達山腳的本塘地區時,當地警察還把我們的車攔下,說山間路況太差,不准上山,他們無法保證山路安全,要我們自己務必小心。」殊利仁波切回憶說,到達巴雄山間後,那一晚,年輕人們圍在火邊跳舞,年邁的村民們簇擁著村長,顫顫巍巍的向仁波切提出懇求。

以農耕為生的村民,供養了一片山坡地給仁波切,那幾乎是清寒村民唯一的資產—也是他們賴以為生的羊群,每天放牧吃草的地方。土地的所有權是全村民共有的,在對三寶的殷切期待下,大家很快的簽名同意了。

「要在這麼遠的地方建寺院啊⋯⋯」,面對村民堅定的祈願,殊利仁波切回憶到,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四大法子、創古仁波切等噶瑪噶舉的上師,都曾在朝聖時經過巴雄地區,今朝有此祈願,並非無因無緣的。

「上師、成就者們的願力不會就此停留不動,必然是不停延伸,而終能圓滿眾生之願的」。當年20多歲的仁波切才剛從佛學院畢業,面對著遙遠偏鄉、陌生山谷間的一大片草地,想著歷代成就者的願力,仁波切應允並承擔了村民的期盼,與當地民眾共同走上長達八年的建寺歷程。

建寺,要先克服困難

「不容易啊。」仁波切回憶到,要在山間憑空建立出一間寺院,處處都有問題要克服,剛開始,當村民為政府土地讓渡及建築等文書奔走、等待批准時,當地還有無形的障礙要平息。

寺院的預定地是三角地形,聽聞當地耆老轉述說,一百多年前曾佇立過尼師院及閉關房,甚至一度有近兩百位尼師,但傳說有陣子無形眾生肆虐,以致於修行者紛紛離開。而準備建寺時,工人生病、運輸車輛出車禍等意外,也屢次發生。

為平息這些障礙,仁波切親自主法煙供,煙供品還有第十五世大寶法王的聖物黑寶丸,如此修法長達一個月,方才圓滿。

獨一無二,裝臟超過四百種聖物的尊勝舍利塔

啟建寺院前,殊利仁波切決定先建造一座舍利塔。「八種舍利塔形式中,我選尊勝佛母舍利塔,主要是因為其象徵『勝利、成就』」,仁波切說,希望以此建塔功德,消除成立寺院的諸般障礙。

尊勝佛塔
|尊勝佛塔俯瞰著山坡下的巴雄村



「這可以說是世間獨一無二的舍利塔了」。仁波切回憶說,數十年前,一位不丹籍的大成就者在四川的八蚌寺學習多年,這位不丹仁波切回到不丹時,也帶回並保存了許多四川八蚌寺的聖物,仁波切往生後,家人聽聞殊利仁波切的建寺計畫,因此將聖物相贈為建寺之用。

放入舍利塔中的珍稀傳承聖物,超過四百種。這些噶瑪噶舉歷代祖師的聖物,包括從佛陀以降,印度、西藏大成就者的物品及甘露丸,例如被視為噶瑪噶舉傳承中最珍貴勝藥的、可能是目前世間僅存的五、六代大寶法王的黑寶丸,以及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至第十六世法王為止,歷代法王、上師們的衣服、鞋子及頭髮等珍貴聖物。

舍利塔的加持力,從發願建塔時已經顯現。當地村民回憶說,即將啟建尊勝佛母舍利塔時,一個沒有月光但星光閃耀的夜晚,住在對面山上的一對夫妻看到有一道光從佛塔的方向射出,婦人還問先生說:「那麼快就裝好燈了?」當時舍利塔剛準備動土。

而那天晚上看到光芒的,還不只這對夫妻,離巴雄村四十分鐘路程的瑜伽寺寺院住持,也說看到了。象徵長壽的尊勝佛母舍利塔興建2年後,於2006年5月29日完工開光。


尊勝佛塔
|尊勝佛塔俯瞰著山坡下的巴雄村


三乘大樂林,是一座藝術品

「很多人問我,怎麼蓋成這樣一座美麗的寺院的?」殊利仁波切回憶說,蓋一座水泥寺院可能比較容易,但或許因為他本身鍾愛藝術,因此即使寺院預定地處於偏遠山區,資金、建材、人力處處都有難題,自己當時也沒有什麼能力,但在香港、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各地法有的護持,以及村民齊心協力下,居然把這座四層樓高、以木雕為主軸、巨石為外牆的壯麗寺院,順利完成了。


三乘大樂林
|攝影:殊利仁波切



從建材到佛像,處處追求盡善盡美,殊利仁波切邀請了不丹最好的設計師、繪畫師及製像師,在建築本體上,為體現不丹傳統藝術,寺院以木刻結構為主。大殿所有木材都是不丹蓮師聖地的松柏,由殊利仁波切親自選取,並經過一年風乾才使用,梁柱上刻有六字大明咒及大寶法王心咒。


三乘大樂林
|大殿所有木材都是來自不丹蓮師聖地的松柏



而寺院牆壁的壇城壁畫,沿用第十世大寶法王所開啟的、噶瑪噶舉獨特的「噶瑪噶孜」繪法,是不丹境內唯一保存此繪法的寺院,以此融合了西藏、古印度和中國的細膩畫風,繪製自金剛總持,噶舉傳承傳承祖師: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噶瑪巴大寶法王、不丹國師等畫像,大殿天花板的壇城圖,則是噶舉傳承上師:馬爾巴大譯師所主修的十三本尊。


三乘大樂林
|寺院牆壁獨特的噶瑪噶孜繪法,細膩卻簡樸。圖所繪為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


三乘大樂林
|寺院窗櫺是不丹傳統的木框樣式


三乘大樂林
|寺院窗櫺是不丹傳統的木框樣式

大寶法王親自捏塑——第8世大寶法王初胚模型

寺院大殿三尊黃金佛像中,主尊為釋迦牟尼佛,主尊右邊為蓮花生大士,主尊左邊是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仁波切說,歷代大寶法王噶瑪巴中,第八世大寶法王以精通五部大論為名,是歷代噶瑪巴中著作最豐富的,也是噶舉傳承中,精通釋論與辯論等的象徵,因此可時刻提醒僧眾,以此為典範,致力於精通佛典。


第8世大寶法王
|第8世大寶法王


仁波切回憶說,佛像設計時,是請來不丹境內最受讚譽的佛像製造師:噶瑪樂本來製作,當時,大殿預訂供奉的三尊佛像初胚(迷你模型),殊利仁波切搜集了許多相關的資料,親自指導製像師揑塑初胚,經過多次修改討論後,完成的佛像初胚才由喇嘛天靖與噶瑪樂本,一起帶去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間的上密院,請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法王當時指示說,因為不丹是蓮師加持的聖地,蓮師佛像已有固定比例及美學意義,因此無須修改蓮師的初胚,而釋迦牟尼佛像則根據菩提迦耶大塔內,被公認是如親見佛陀一般的世尊佛像,略修改即可;第八世大寶法王的佛像,法王則提及,楚布寺有一座第八世法王親手所造的「如見我者」第八世法王佛像,可以參考。

他們在上密院待了十天,期間,法王找出這座佛像的照片,讓他們對照做修改。仁波切說,當時,由噶瑪樂本製作出從底座至頸部的第八世法王佛像初胚,第八世法王的臉,則是第十七世法王親自捏塑的。事實上,法王不但親自捏塑佛像,寺院的名稱—「三乘大樂林」也是法王親自命名。


大殿主尊釋迦牟尼佛與蓮花生大士
|大殿主尊釋迦牟尼佛與蓮花生大士(攝影:殊利仁波切)


大殿主尊釋迦牟尼佛與蓮花生大士
|大殿主尊釋迦牟尼佛與蓮花生大士(攝影:殊利仁波切)

世界最大的堆繡噶舉皈依境唐卡

而為弘揚噶舉傳承的佛行事業,在籌備寺院開光前,殊利仁波切於尼泊爾恭製了兩幅長寬各50呎(約五層樓高)的手工繡製唐卡,一幅是從金剛總持至今的噶瑪噶舉皈依境,「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噶舉傳承皈依境了!」仁波切說,另一幅是普巴金剛壇城。

這兩幅繁複生動、以多彩綢緞剪成所需形狀、內填充羊毛,再繡於布幔上,名為「堆繡」技巧的巨型唐卡,前後設計、繡製了超過兩年,製作過程中,噶舉傳承上師、當年76 歲的第三世天噶仁波切也一路提供各種指導。「當時,(天噶)仁波切身體已經不好,一眼也(因為糖尿病)看不見了,但他仍找出各種資料及唐卡,詳細指導各上師、護法、本尊的身飾細節及位置」。


手工繡製唐卡
|攝影:殊利仁波切

參與開光,上師一路都是笑容

「寺院從2004年4月29日動土,到2010年10月10日落成開光,前後包括最初籌備申請歷時,約八年。現在也成為不丹境內規模最大的噶舉傳承寺院。」對於過程中萬般艱辛及奔走籌募,仁波切雲淡風輕的回憶到。

開光那一天,邀請了殊利仁波切的上師:第九世創古仁波切遠道而來開光,開光當日前來參與者,超過一萬人,擠滿了這個平日僅有四、五十人的山中小村落。


創古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參加三乘大樂林開光時,與殊利仁波切合影(照片:殊利仁波切)


當時已高齡七十七歲的創古仁波切,於東部參加開光後,往不丹西部返回沿途,由於創古仁波切是大寶法王的親教師,一路上各種教派傳承的數十寺院及大小政府官員,都爭相邀請仁波切蒞臨,以仁波切的高齡、動輒數小時的顛簸車程及每至一處,為千百位當地民眾的親自加持,身體必然十分疲累,「但我記得(創古)仁波切一路都是笑的,甚至當我們問仁波切辛不辛苦時,他大笑說不會,還反問我們會不會累。」殊利仁波切回憶說。

2010年,落成那一天,「我一直在等(有寺院僧團的)這一天」。面對不丹電視台的採訪,來參加開光典禮的九十歲的不丹老奶奶說,「現在我終於放心,可以隨時往生了」。


三乘大樂林開光
|攝影:殊利仁波切


殊利仁波切

第8世殊利仁波切

殊利仁波切是釋迦牟尼佛座下弟子十六羅漢之巴沽拉尊者的轉世,也是青海創古寺四大活佛之一。第7世殊利仁波切跟隨第16世大寶法王離開西藏後於不丹圓寂,第8世殊利仁波切出生於不丹,2個月大時,即由第16世大寶法王認證為第7世殊利仁波切的轉世,並於2歲時舉行坐床典禮。先後於錫金隆德寺及尼泊爾南無布達大學接受嚴謹的傳統教育、學習經論及密續,1993年取得佛學堪布學位,並開始弘揚佛法。2010年於不丹建立了三乘大樂林寺。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