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羅卓丹傑】說話要精準

【專欄∣羅卓丹傑】說話要精準

羅卓丹傑VI 文:羅卓丹傑


翻譯,有時會讓人感到飢餓。

主要是當講者講到讓聽者超想聽,聽者聽到讓講者超想講,然後剛好雙方都在用餐的時候,基本上我就只能當作是減肥日了。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就怪自己想太多,總是怕聽者聽不太懂講者的中文(現在愈來愈多的堪布、喇嘛多少會點國語,喜歡直接用中文開示)。

有限的中文,無限的好處?

然而,最近我有個體悟,這種有限的、不太順暢、也不太準確的國語,卻有可能帶來無限的好處:
一、因為聽不太懂,聽者得很專心聽,比較不容易散亂。

二、因為用詞有限,對話當中少了很多艱澀的專有名詞,都是大白話,而且會舉很多例子。

三、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我可以好好用餐(開玩笑的)。

四、時下佛教用語氾濫,很多人自以為看過、聽過甚至自己也說過(口頭禪),就以為自己懂得。然而用字簡單的有限國語,比較不容易讓聽者產生這樣的誤解。

五、當語言文字的溝通不順暢的時候,雙方就被逼得用上其他的感官,例如手勢、眼神,或者語調的變化。

大白話說正念和覺知……

前幾天在餐廳,一位壓力頗大的年輕創業家,向來自香港創古中心的堪布達華請益。我在一旁負責「吃東西」,和靜靜的聽他們的對話。堪布的國語有限,談到管理公司、管理人生的一個要點,他轉頭向我求助,用藏語說:「正念和覺知要怎麼說?」

我當時猶豫了一下,不是不知道怎麼翻譯成中文,而是,年輕人對於佛教一無所知,然後這兩個名詞也已經被用到爛掉,我擔心這樣翻譯出來會有什麼好處。所以,我用藏語跟堪布說:「我想這兩個專有名詞不用翻譯,您要不要自己用白話,或舉一些例子說明一下?」然後我繼續用餐。

我的拒絕,造成了一陣「留白」,有一點尷尬,他們卡了大約一分鐘。結果卻是異常的好,堪布被逼得用大白話,甚至用上桌上的鹽罐、胡椒罐,還有茶杯,餐盤做比喻(詳細就不多說了)。總之很生動、很精彩,完全沒用上「正念覺知」的用詞,但準確表達出了它的含義。而那位年輕人,似乎也若有所悟。

這是我最後想說的第六個好處,就是這種類似「故障的國語」,可能反倒是一種精準的語言。這需要一點解釋。

讓生命重新啟動的語言

我們每天都在經驗生活,經驗這個世界,面對家庭、公司和各種事物。然而,我們的感知是有限度的,目的是把這複雜的世界,化約成足以讓我們的計畫、行動奏效,簡單來說,就是化約到足以應付生活就好。因此事實上,我們感知到的是「有用的事物」,並非「事物本身」,例如我們覺知到的汽車,並不是多種零件或多種管線的集合,而是一個「能夠載我們到想去的地方的一個東西」。逐漸地──我們以為這就是世界的真實樣貌,直到有一天故障發生。

車子拋錨,手機死機,網路斷線,或者聽到一段不太理解的中文,這些生命中的不順暢,就是對於我們的一記棒喝。「車子故障的時候,我們對車子複雜性的無能為力馬上展露無遺,這會帶來實際的後果(無法去我們想去的地方),以及心理上的後果:平靜的心隨著車子的功能一起消失無蹤。」這時我們的執著、自我被迫故障,因此得重新reset。

佛教精準的用詞,目的就是準確的擊中我們的煩惱和執著的要害。堪布當天的語言,讓年輕人的慣性認知故障,因此人生得以重新啟動。或許可以說:佛教的語言,就是讓我們不假思索的舊習性故障,因此生命有機會重新啟動的語言。羅卓丹傑VI

※注釋

    ①《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0說話要精準〉。

文章出處原文刊載於《2019‧冬季‧善報》

↩返回專欄 Return

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Lodro Tengye

記憶中的我,揹個背包,在大草原上,找尋上師。在一個山洞裡,這位上師告訴我,等你很久了,別浪費時間,好好聽我說法,存憶於心,背誦,思惟,實修。最後離開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名字:羅卓丹傑,和一個符號。

I remember carrying a backpack across the great grasslands searching for my Guru. Within a cave, the Guru told m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waste time and listen to my dharma carefully. Keep it in your heart, memorize it, contemplate it and practice it.” Before we parted ways, he gave me the name “Lodro Tengye”, along with a sign.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