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羅卓丹傑】與孤獨感聊聊

【專欄∣羅卓丹傑】與孤獨感聊聊

羅卓丹傑VI 文:羅卓丹傑



「人可以孤獨,但不被孤獨動搖。」──片桐十州禪師

2018年夏季善報



從沒想過,印度菩提迦耶的祈願法會上沒有法王的身影。世界上,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想過,或者都被自己忽略了,例如原來自己會感到如此孤獨。

我認出孤獨感了

往年印度祈願法會上,法王在的時候,比較忙,忙於活動、佈置、翻譯、溝通,心理上壓力大之外,同時運動量也比較大,因為常常樓上樓下、場內場外狂奔。事實上,心中常把印度祈願法會當成難得的減肥瘦身之旅,但今年法王沒有出席,法會下午五點準時結束,晚上也不會被臨時叫來叫去,說實在運動量大大減少,因此只能靠自己安排運動、繞塔。

行政管理上來說,往年遇到問題時,尤其人和人之間的衝突時,大家常常冷處理,反正等著請示法王下決定就好,但今年因為法王不在,我們不再像以前有藉口或靠山,也無法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事事尋求解答、得到解答,因此只能自己嘗試面對和解決。因此相較過去,管理上比較輕鬆,似乎問題、衝突比往年少,整個工作團隊比較安靜。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好與壞的分別,切身感受比較不同的是,自己多了許多時間和自己相處。因為這樣的機會,我才發現(或者說承認)自己有著挺強烈的孤獨感。

當依止變成依賴……

過去十幾年來,噶舉祈願法會在法王從未間斷地親力親為、充滿個人魅力的帶領之下,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從「依止」上師,習慣性地變成了「依賴」上師,從依止上師的「法」,慢慢變成了依止上師這個「人」。因此,當上師這個人突然不在的時候,我們積習已久的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堅持,也突然沒了準則,自己頓時感到焦慮、孤獨和無所適從。

說實在的,一開始我還沒有察覺到自己具有這種情緒,畢竟法會行程還是緊湊的,從籌備(兩次飛到美國和法王開會)、過程(總共10天)到收尾,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突發狀況需要處理。除了用「忙」來迴避面對自己的孤獨之外,心理上自己也花很多找尋藉口安慰自己,也就是和其他人討論、猜測、探尋、八卦甚至抱怨「法王不來參加法會的各種原因」。總而言之,就是想盡辦法向外攀緣,找尋寄託。然而,無論自己如何避免、忽略內心的孤獨感,總有那麼一刻,可能是在望著正覺大塔旁掉在地上的一片菩提葉,點燈晚會彩排很多僧眾遲到缺席,或者和法王透過印度極端不穩定的網路視訊開會的時候,孤獨感又會趁隙探頭而出。

喚醒我們本具的勇氣

這種孤獨感並不舒服,美國著名尼師佩瑪丘卓曾說:「孤獨所造成的心痛,絕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那是一種焦慮不安、嚴陣以待、急於逃亡,而又想找個人或找樣東西來陪伴我們的感覺。」直到我無法迴避時,才突然發現,原來我依止上師只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佛陀時常提醒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的教法,是帶領我們開顯內心圓滿,探究萬法實相的方法,而一個具德上師的責任,就是幫助我們面對自己,認識自心,體會到內心原本的富足。

記得法會開始前不久,在美國開會時,法王半開玩笑地說道:「如果今年我不去,你們(工作人員)就更應該要去。」當時聽完不以為意,現在卻多少有些體會,或許法王如此刻意地缺席和放手,是在幫助我們喚醒內心本具的勇氣,他的那一句話,讓我接受磨練留在原地,不能逃避。無論如何,十幾天的法會還算順利,也沒出大狀況,我們都安然度過。

半年後的現在,我獨自坐在安大略湖旁,撰寫著這篇文章。今年祈願法會上認出的那位老朋友──孤獨感,也伴隨在我身邊,一起欣賞著這美麗的湖景。羅卓丹傑VI

※注釋

    ①出自佩瑪丘卓《當生命陷落時》。

文章出處原文刊載於《2018‧夏季‧善報》

↩返回專欄 Return

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Lodro Tengye

記憶中的我,揹個背包,在大草原上,找尋上師。在一個山洞裡,這位上師告訴我,等你很久了,別浪費時間,好好聽我說法,存憶於心,背誦,思惟,實修。最後離開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名字:羅卓丹傑,和一個符號。

I remember carrying a backpack across the great grasslands searching for my Guru. Within a cave, the Guru told m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waste time and listen to my dharma carefully. Keep it in your heart, memorize it, contemplate it and practice it.” Before we parted ways, he gave me the name “Lodro Tengye”, along with a sign.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