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羅卓丹傑】佛弟子的第一個功課

【專欄∣羅卓丹傑】佛弟子的第一個功課

羅卓丹傑VI 文:羅卓丹傑


當代漢藏佛學院一年級要結業了,慶喜法師傳簡訊來,希望我為同學們講幾句話。這時才想起自己還是校長的身分,實在很不好意思。

堪布丹傑

不能忘記學生的身分

撇開各種頭銜、身分,回到最基本的思維:身為佛教徒,始終不該忘記的一個身分,就是學生。藏文佛典裡有許多形容弟子、學生的用詞,其中一個我很喜歡,叫做「調服眾」,古譯是「所化」,意思是被教化者。

很多初學佛法的人喜歡問說:「我第一個功課該做什麼?是四加行嗎?還是該讀什麼經典呢?」接觸更多後,會發現各個教派、不同的上師在解釋觀想、儀軌和念誦上都有差異,結果反而愈來愈頭痛,最後都迷失在要持誦多少遍什麼咒語,或者磕了多少個大頭等等的相互比較之中。

第一個功課就是知苦

我們似乎都忘記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佛陀給予弟子的第一個功課是什麼?

佛陀給予弟子的第一個功課就是──「知苦」,這是佛陀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第一個。佛陀開示佛法,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一開始他沒有要我們數息,也沒有要弟子觀想本尊,或者持誦什麼咒語,他甚至沒有說要消除痛苦,只是提醒我們要「覺知痛苦」。哈佛醫學院精神病理學教授貝賽爾醫師也強調正念覺察的重要性,他說:「想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首先要知道自己感覺到什麼。如果我們對內在與外在環境持續的變動都能有所覺察,就能動員自己的力量來加以控制。」 唯有當我們願意看清、面對「苦」,「苦」才有可能被調服,這時佛法也才能起作用。否則很多人修行、禪修、學經學論、依止上師多年,很可能都只是在逃避痛苦,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而已。如果只是為了暫時迴避痛苦,其實不用佛法,一點嗜好,一點運動,或者參加一些社團甚至滑臉書就可以了。

這就是身為佛弟子的一種態度

知苦是一種態度,是積極面對生命的態度,是身為佛教徒、調服眾、學生的第一個功課。這很不容易做到,卻是整個修行旅程的重要起點和基石。

「萬物皆有裂縫,方能讓光透進。」加拿大音樂人李歐納柯恩在〈Anthem〉(頌歌)的歌詞中這樣寫道。身為一位佛教徒,應該要具備正念的覺察,積極面對生命中各種脆弱、無常和痛苦的裂縫。不僅如此,我們也應該深入聞思佛法,具備了悟無我、空性、無生的智慧,才有可能究竟超越痛苦,就像佛陀說的:「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 羅卓丹傑VI

※注釋

    ①《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p.106
    ②《思益梵天所問經》卷1〈4 解諸法品(一~二)〉:「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知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是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CBETA, T15, no. 586, p. 39a3-4)

文章出處原文刊載於《2017‧冬季‧善報》

↩返回專欄 Return

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Lodro Tengye

記憶中的我,揹個背包,在大草原上,找尋上師。在一個山洞裡,這位上師告訴我,等你很久了,別浪費時間,好好聽我說法,存憶於心,背誦,思惟,實修。最後離開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名字:羅卓丹傑,和一個符號。

I remember carrying a backpack across the great grasslands searching for my Guru. Within a cave, the Guru told m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waste time and listen to my dharma carefully. Keep it in your heart, memorize it, contemplate it and practice it.” Before we parted ways, he gave me the name “Lodro Tengye”, along with a sign.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