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羅卓丹傑】幸福物聯網

【專欄∣羅卓丹傑】幸福物聯網

羅卓丹傑VI 文:羅卓丹傑



2015年春季善報

改變

曾經,我還拿著大哥大(那種磚頭大小的)爬到位於尼泊爾山區僧院的頂樓,面對冷颼颼的喜瑪拉雅雪山的吹拂,費力地想要撥通給遠在台灣的父母。現在,十年之後,許多喇嘛都有了手機(附手電筒的那種傻瓜機,因為現在還是常停電)。

不久前,我在噶瑪巴的會議室,不停地有著互相溝通、聊天的聲音。現在,偶爾卻會鴉雀無聲,只是因為我們同時都在看著電腦或者iPad。記得有一次,和寺院總管聊到,擴建傳統三年三個月的閉關中心的時候,記得要安裝無線網路。當然,那是開玩笑的。

然而,許多東西都在改變、進步,而且速度非常快。偏遠的尼泊爾山區、印度最窮困的比哈爾省、寺院周遭的基礎建設,這些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現在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有趣的是,才不久前的一次聚會課堂上,一些初識的企業界朋友,看到我在用手機和電腦時,壓低著聲音對我說:「喇嘛,你也會用電腦喔?還是蘋果的耶!」

事物

東西、事物(things),是近幾年來最夯的課題──「物」聯網的基礎。許多人覺得僧人應該遠離事物,最好不要接觸這些東西。有趣的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藏傳佛教教育當中,幼幼班第一堂課教的,就是在探討「事物」。初階辯經課本《攝類學》記載了佛陀對於事物的定義、分類,還有它的同義詞,老師要我們背誦下來,並且思維為什麼「事物」和「法」、「無常」是同義詞,它們的關係是什麼。

你可以想像這幅有趣的畫面:在物質相對匱乏的貧困山區裡,一個個淌著兩條鼻涕的小喇嘛,搖頭晃腦地背誦著:「事物的定義就是『能起功用之物』;事物的同義詞是『法』,法的定義即是『具有自身特性者』。」是的,乍聽之下,如此貼切、準確的定義,還真的跟實現物聯網第一步該做的標記(tag)和標籤(label)的「射頻識別」技術滿相似的;就像是人腦判斷事物、法的功用和特性,而電腦可以透過附著於事物上的各種射頻標籤,而獲取事物的特性和相關資訊。

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愈來愈先進,步伐愈來愈快,現在可能在小喇嘛的幾次搖頭晃腦之下,世界某個角落就又誕生了一個創新的技術。

養成

人都想要變得有智慧,想要駕馭實體的世界,甚至虛擬的世界。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自古以來,以禪修為核心,探討如何透過內在的力量,去認識外在的世界。隨著小喇嘛的心智成長,在初步了解外在事物之後,佛教教育接著會探討更深一層的主題,也就是什麼是「心」。

心是什麼?心即是認識事物的主體。換句話說,世界都是由我們的心所化現的──世界是我們所定義的。因此,在佛教的教育當中,告訴我們內觀的第一步,不是去貼標籤,而是學習如何看清標籤,看清標籤的無常性、空性,藉此去除對於標籤的執著,而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或許可以這樣說,想要真正做到「物」聯網,可能先別急著連結,亂貼標籤,反而得先從「勿」聯網的內觀思維開始,從內心開始培養紮實的基礎。

勇氣

接著,在多年教育、禪修的養成後,需要的是敢於嘗試的勇氣。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如何禁止使用手機,或者不准接觸電腦這些規矩,年長僧人對於這一點是很擔憂的,他們總是對小喇嘛耳提面命。但是有趣的是,當一個九百年的老字號企業的領導──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本身即是一位「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人(他1985年出生)的時候,他為佛教所注入的活力和新的思維不能說不小,例如:

10多年前開始,由於無法自由到世界各地旅行教學,他指示成立「網路直播小組」,在偏遠落後的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上,首次透過視訊、音訊直播課程。

5年前,他著手規劃「資訊技術小組」,帶領軟體研發團隊,進行藏文文獻的數位化工作。由於他熟悉中文,因此程式特點之一是能和中文藏經串連,搜尋引擎快速、方便。

3年前開始,在年度祈願法會上,在香港團隊的協助下,親自指導祈願點燈晚會。想像一下:在印度偏遠的佛陀成道的正覺大塔旁,香港演唱會等級的聲光效果,台下是一群穿著藏紅色僧服大小喇嘛,聚精會神地欣賞喜馬地區各個傳統的舞蹈、歌曲、梵唱,同時全世界的人們,透過衛星直播、網路直播,在家裡的電腦、電視都能同步觀看。

法王從不畏懼嘗試,他讓我們一起探討:事物能夠幫助我們什麼?在人心的提升上,在善心的發展上,能夠起到什麼作用?他要我們認識事物、科技的潛能,就像是當年幼幼班的老師,帶領我們背誦事物的定義一樣,只是他的方式是親身經驗。

幸福

記得2014年的那場祈願點燈晚會上,當時我們有三位司儀,我是華語司儀。法王要我們穿著最傳統的藏傳佛教僧服(我第一次穿成那樣,還要穿藏靴),站在舞台上,燦爛的投射燈打在我們金黃色的袈裟上,頂尖的音響喇叭,清晰沉穩地傳出我們的司儀致詞(法王準備的司儀稿,不像是節目介紹,比較像是佛法開示),巨大的LED電視牆,播出我們三人特寫鏡頭。整晚下來,我猜想現場的上萬名僧俗二眾,可能都跟我一樣,我們暫時從世俗的羈絆中抽離,回到了內心的幸福當中。我對自己的身分感到很驕傲,我不是指那身傳統的僧服,而是一種喜悅的心境。

未來的孩子,或者寺院裡的小喇嘛,生活中一定會伴隨著更多經書中沒有記載的新奇事物,例如iWatch,更炫的Googleglass等等,但是,佛陀的聲音依舊會陪伴著他們,他們會學習和背誦什麼是事物的定義,尤其會要記得事物的兩個同義詞:「法」和「無常」。我想一個了解萬法無常,事物剎那生滅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不容易被事物所綑綁。當他們享受著物聯網和各種科技的方便、快速、善巧的同時,也將能夠喜悅、自信地把握住自己「勿」聯網的權力跟本質。

物聯網

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正覺大塔旁一家少數有網路,又有Lavaza咖啡的咖啡廳裡。剛好上網讀到一段新聞:「三星在2017年前90%的產品都將專注於物聯網上,5年內所有產品都會升級成物聯網相關裝置……」傍晚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那兒快速的網路,跳上一台快沒電的電動車(我發現就算有電的時候,也沒有比走路快多少)。

慢速移動中,兩旁的菩提樹,像在陪我走路。微風吹拂著臉頰,沿途許多僧人緩緩而行,和我同一個方向,都要回到各自的寺院。晚上天涼了,小狗挨著狗媽媽取暖,牛群聚到了一塊,泥沼旁,野豬一家人享受完泥沼浴,正要準備回家。

這個當下,智慧型手機躺在包包深處,我享受著沒有網路,甚至快沒電的感覺。此情此景,才是我們真正渴望的物聯網吧。羅卓丹傑VI

文章出處原文刊載於《2015‧春季‧善報》

↩返回專欄 Return

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Lodro Tengye

記憶中的我,揹個背包,在大草原上,找尋上師。在一個山洞裡,這位上師告訴我,等你很久了,別浪費時間,好好聽我說法,存憶於心,背誦,思惟,實修。最後離開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名字:羅卓丹傑,和一個符號。

I remember carrying a backpack across the great grasslands searching for my Guru. Within a cave, the Guru told m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waste time and listen to my dharma carefully. Keep it in your heart, memorize it, contemplate it and practice it.” Before we parted ways, he gave me the name “Lodro Tengye”, along with a sign.

©Thrangu Dharmakara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