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羅卓丹傑】小紅冊子

【專欄∣羅卓丹傑】小紅冊子

羅卓丹傑VI 文:羅卓丹傑


想要解脫的心

佛教當中,對於善,有清楚的界定,佛教的組織,由此而建立。最早,佛陀樹立了善的典範,並且毫不保留地將證善的方法,分享給所有人。接著有心、有共同意願向善的人,聚在了一起,僧團也自然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建立與開展,都是由善開始。

大藏經當中,佛陀多處提醒弟子們要「修善無足,多聞無厭。」也明白說到:「當一個人開始找尋什麼是善的時候,就是邁向歡喜解脫的開始。」那麼,什麼是善?是初衷,是人生的意義或目的?還是就是指這一念心呢?首先要好好去找尋一下。

搜尋關鍵字:善

一講到搜尋,很自然地,會想要求助電腦或網路,例如Google,或者翻譯書籍。但佛教的搜尋法,和一般世間的找尋不一樣,它不是向外,而是向內心找尋。「佛教」在藏文稱為「囊滇」,「囊」的意思是內,「滇」的意思是教法,「佛教徒」就被稱為「囊巴」,意思是向內找尋,或尋求內心解脫的人。

然而,就像解渴前往找尋水源的人一樣,首先要知道水源大概的方向,因此,先看看佛陀怎麼說。佛經中說:「若心法與貪嗔癡相應。是名為惡。與不貪不嗔不癡相應。是名為善。」嗯,善似乎不是相對於惡的一種狀態,也不是刻意消除貪、嗔、癡之後,而新造作出來的東西。善,是指自心那不為貪、嗔、癡所動的本然功德,善,就是那清涼的水源。

發現水,喝水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教育實修體系,是從佛學院的經教訓練開始,到許多閉關、實修的課程。尤其後者更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在單獨指導下,經過一步步的問答,才能真切了解、體會什麼是心。佛法是一門極為有趣、也是對於自心得到喜樂、平靜很有用的方法。

然而真正解渴、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真正把水喝下去。因此,佛法希望我們練習,並且告訴我們第一步是學會「覺知」——覺知自己的善與惡。佛經中說:「時長老以黑白土為丸而語之言,若汝黑心起取黑丸,若白心起取白丸。」

這段出自佛經的文字,和藏傳佛教噶當派常提的一個「清點自己黑白業」的修心教法類似,法王噶瑪巴曾在祈願法會上開示:「過去噶當派祖師有一種修持傳統,就是數算黑白小石子,這些小石子跟圍棋差不多。一天當中,生起一個善念,就會放一顆白石子,如果生起惡念,就會放一顆黑石子。到了晚上會結算,看看哪個顏色的石子多。如果黑色多,就會教訓自己:『看看你這副德性,明天再不改進,就要你好看。』如果白色石子比較多的話,也會鼓勵自己:『嗯,做的不錯!明天再接再厲。』」

心的功過簿

西方把佛教稱為內心科學,是一門拿自己身心做實驗的學科,而科學家們,在拿自己做實驗之前,會先拿許多修行人做實驗,記得有次明就仁波切說到自己被科學家請去做實驗,他形容自己「就像白老鼠一樣」。我常想,換成自己去的話,會赫然發現原來是隻「黑」老鼠吧!

因此,一切從基本功開始,不談未來科技發展,心靈是否能被量化或測量,至少,黑白石子的多寡,是自己可以清楚看得到的。黑白石子或許不方便攜帶,可以拿筆記本做記錄,隨時或者每天睡前回顧記錄一次,這是必須的。記得有一年的祈願法會,法王在開始前送給每位工作人員一本精美的小紅冊子,「要把自己法會中的起心動念都記上去,」接著還開玩笑地說:「這是功過簿呀!之後要檢查的。」

我想,「心善,解脫」的思維與練習,適合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過程,同樣,適合於人生當中的每一次轉折、每一次停歇、每一次呼吸。靜下來,深呼吸一口氣,體會一下自心的善:那一念為了利益更多人,而想要解脫的心。羅卓丹傑VI


2013年夏季善報

※注釋

    1.《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
    2.《律小事》
    3.《阿育王經》卷第八
    4.節錄自2010年,法王噶瑪巴《菩提道燈論》開示

文章出處原文刊載於《2013‧夏季‧善報》

↩返回專欄 Return

羅卓丹傑

羅卓丹傑 Lodro Tengye

記憶中的我,揹個背包,在大草原上,找尋上師。在一個山洞裡,這位上師告訴我,等你很久了,別浪費時間,好好聽我說法,存憶於心,背誦,思惟,實修。最後離開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個名字:羅卓丹傑,和一個符號。

I remember carrying a backpack across the great grasslands searching for my Guru. Within a cave, the Guru told me,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waste time and listen to my dharma carefully. Keep it in your heart, memorize it, contemplate it and practice it.” Before we parted ways, he gave me the name “Lodro Tengye”, along with a sign.

©Thrangu Dharmakara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