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我們的家:與上師同願,與佛法同行

主訪:阿尼蔣秋卓瑪
翻譯:創古文化翻譯小組
審訂:堪布羅卓丹傑
規格:平裝 / 136頁 / 14.8x21x1cm / 普通級 / 部分彩印 / 初版
免費結緣
為了興盛佛法,法王噶瑪巴以此為責任,
所以我覺得我的責任也是如此。
——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世界各地的創古寺與中心
是創古仁波切以願力種下的種子
在我們大恩根本上師的教法灌溉下
佛法在我們心中萌芽、生長、茁壯不息
寺院是我們的家
是延續法教與導引修行的所在
從創古仁波切以願為力,第一次建寺開始
到今日寺主與堪布們憶念上師點滴
我們親見願力落地,菩提成林
《寺院是我們的家》是一本發願之書一一邀請大家重新聯結佛法,重新與上師的教言相應。
全書分為兩部。第一部〈以願為力〉收錄堪千創古仁波切親述建寺、興學,以及推動出版的心路歷程,從南無布達的偏遠山區到世界各地的創古寺與中心,處處可見上師願行不息,只為了讓更多人接觸佛陀正法。第二部〈再·見。上師〉收錄七位善知識專訪,包括洛卓尼瑪仁波切在內,弟子們在憶念上師的同時,更以實際行動承續教法、守護寺院。
創古仁波切說:「寺院是我的家,要好好好維持它。」這不只是叮嚀,更是我們心中不變的依止。此書如同舍利塔,是聯結上師與弟子的橋梁,願我們生生世世與上師同願,與佛法同行。
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榮獲格西學位,學養、修證、講學、著述,無不圓滿,也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
仁波切致力弘法利生的佛行事業,建寺興學,講學傳法,不遺餘力。一生遵循上師的教導,依教奉行,他說:「我的這些頭銜就是代表自己的責任,要利益眾生、弘揚佛法。」堪千創古仁波切於2023年6月4日(藏曆薩嘎達瓦月十五日)佛涅槃日示現圓寂,住世九十一載,一生為法利眾,於整體佛教與自宗噶舉傳承皆是具有無比恩德之大善知識。
著有《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止觀禪修》、《一生所衷》、《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正念減壓,有壓力,不煩惱》、《穿越生死,心的旅程》、《修心七要》、《鮮活的覺性》、《轉心》、《在家修行》、《岡波巴四法》、《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等書。
|主訪|
阿尼蔣秋卓瑪
2004年於堪千創古仁波切座下出家,2005年至2010年就讀於印度文殊尼眾佛學院,隨後於瓦拉納西西藏大學學習。2012年加入噶舉大祈願法會翻譯組,並於香港各地開始擔任佛法課程口譯及文稿翻譯。譯作:《一生所衷》、《幸運到老》、《成為菩薩的每日練習》。
|審訂|
堪布羅卓丹傑
1997年十九歲時開始追隨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2003年獲創古仁波切授與「堪布」學位,2016年臺灣大學EMBA畢業。現長期擔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創古仁波切等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並從事佛法教學和藏中筆譯等工作。
譯有《四加行,請享用》、《愛的六字真言》、《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練習坐,找到心》、《不動佛》、《慢慢走,快快道》、《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打開月光童子的佛法寶盒》、《修心七要》、《在家修行》、《岡波巴四法》等書。
序言―堪布羅卓丹傑
寫在舍利塔落成與本書出版之際
⊙第一部
以願為力⸺堪千創古仁波切
‧寺院是我們的家
‧無常堅定我們對佛法的信心
‧師徒相續
‧創古文化是佛法的橋梁
⊙第二部
再.見.上師
‧這是上師給我們最重要的口訣 ――洛卓尼瑪仁波切
‧創古仁波切是我今生來世的引路人――第八世殊利仁波切
‧我們都是創古仁波切的代表 ――確戒喇嘛旺秋
‧我對仁波切說:我不想當一位祖古 ――唐確祖古仁波切
‧跟隨創古仁波切的心願而行 ――堪布噶瑪札西
‧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上師極其幸運 ――堪布確涅
‧創古仁波切的法教永不退轉 ――董瑟喇嘛貝瑪仁波切
‧受訪者簡介
堪布羅卓丹傑(創古文化總監)
這本《寺院是我們的家》,不只是一本回顧,更不是只為懷念而寫的紀念集,而是一本邀請大家重新與佛法聯結、重新與上師教言相應的發願之書。
我們希望透過出版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創古仁波切所建立的寺院不只是建築,更是法的承載體、信心的依止處、願力的落實地。而弟子們與仁波切的聯結,也並未因為上師圓寂而中斷,而是透過自身的發願、實修與承擔,更加堅固。
這次出版,呼應了在2025年6月於尼泊爾南無布達落成的創古仁波切舍利塔。這座舍利塔,是弟子們為了延續仁波切的悲願與加持而建,象徵紀念,更是教法續存的標誌。
仁波切曾說:「這個寺院是我們的家, 要好好維持它。」這句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份深深的承諾。當年仁波切選擇在佛陀捨身餵虎的聖地南無布達建立創古寺,儘管地勢偏遠、水電缺乏,卻堅持要在這裡建立閉關中心與佛學院。仁波切的心願不是建立雄偉的建築,而是培育穩固的僧團與法脈。
如今,仁波切雖然示現圓寂,但他所種下的願力仍在發芽。他留下的語錄,如「對上師要有信心與恭敬,對自己要有恆心與誠意」、「恆心和毅力比短暫的虔誠更為重要」,成為弟子修行路上的提醒,也成為本書的精神核心。
舍利塔,在佛教中歷來有極高的象徵意義。佛陀圓寂後,舍利分為八份,由八位國王建塔供養。《金光明經》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般若經》也說:「佛身及設利羅(即舍利),……皆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勢力所熏修故,乃為一切世間天、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現今弟子們為仁波切興建舍利塔,也正是承繼這份傳統,並對上師恩德致上最深的敬意。
簡單來說,舍利塔的意義有三:
一是紀念導師、延續悲願;
二是供養舍利、累積福德;
三是護持正法、啟發後學。
這本書,也希望如同這座塔一樣,成為一座橋梁,讓我們在文字中與上師重逢,在閱讀中發願,在修行中落實。
「寺院是我們的家」,這句話不只出現在書名,也應存留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每一位讀者回到心的起點,想起當初遇見佛法、遇見仁波切的那份感動,並從那裡重新出發。
願此書與舍利塔相映成輝,成為照亮我們修行道路的一道光。願仁波切的教言不只被閱讀,更被實踐。願我們不只是懷念上師,而是與上師同願,與佛法同行。
弟子們也深心祈願⸺願堪千創古仁波切早日乘願再來,利益無邊有情,令正法長久住世,願光明法脈不斷傳承,生生世世不離上師,不離佛法,不離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