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所有的人一起努力的

寺院是所有的人一起努力的

口述:李佩雯;採訪‧藏譯中:阿尼蔣秋卓瑪;聽打:徐建玲;文字:賴純美

因為母親劉惠娟女士的關係,李佩雯在2003年遇見了創古仁波切。由於母親的發心,希望仁波切能在溫哥華建立一座寺院,當時因為她的小孩在美國念書,李佩雯也常常到溫哥華,加上家族原來就是建築背景,所以就承擔起了協助建寺的責任。

在溫哥華建寺有很多的法規限制,首先是限制各宗教只能在溫哥華的五號路區域建立寺院,五號路因此成為「宗教一條街」,如果你沿著五號路走,一路上有佛教寺院、印度教寺院、清真寺、教堂等等,在當地五號路又稱為「天堂之路」。礙於只能在五號路找地建寺院,李佩雯說:「也只能很隨緣的有地就買了。」接著是建築法規相關的問題,由於只能聘請當地人建築,但完全沒有建寺經驗的當地建築師,溝通上十分困難,最後李佩雯只得找一位當地的室內設計師,親自帶他去尼泊爾的寺院戡查拍照,再回來跟建築師討論, 當時甚至每個月她都要到溫哥華來看工程狀況。

建寺除了硬體的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困難是資金。當時正值金融風暴,匯率貶值,鐵的價格又是現在的三倍,當時加拿大約有一半的工程都被迫停工,很多銀行都破產了,資金周轉十分困難,在差點被迫停工的狀況,李佩雯請求父親李兆基幫忙,才度過了那次最大的難關。

建寺的困難,讓李佩雯深深的體會到「建築與建寺最大的不同,就是承擔者的業力與資糧。以前不明白,建寺期間曾換了三位設計師,原來他們都好好的,但一開始接下工作就出現障礙,有的甚至進加護病房。」當時她自己的身體也不太好,仁波切讓她修藥師佛法門,在上師的加持下,到寺院落成她自己的身體也好了。這也讓李佩雯了解到,佛行事業最需要的是承擔力,「資糧真的很重要!對上師、對佛法的信心越大,你所能承辦的力量也越大。」

從2003年建寺開始,創古仁波切每年都會來溫哥華關心建寺情況,這期間,每當會議時詢問仁波切寺院建立有沒有什麼要求或問題,仁波切總是只說「很好,很好。」然後會議就結束了。由於與仁波切更多的接觸,讓李佩雯對仁波切的信心與感情與日俱增,她說:「仁波切真的連一次都沒有要求要什麼,只有說不要花太多錢建得太輝煌。」

加拿大創古寺可以說是西方最大的一座藏傳寺院,在西方建立寺院可以想見會遇到多大的困難,李佩雯與母親劉惠娟女士除了大力護持,李佩雯更親力親為的參與建寺工程,但她很謙虛的說:「寺院是所有功德主一起努力的,因為有因緣,才可以成辦,寺院不是一個、兩個人的努力,而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


©Thrangu Dharmakara 2023